学习·阐释 | 陈志清:打造三个高地 实现三个转变 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时间:2020-10-19 1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调研时高度关注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理念。作为一名学校科技管理工作者,我深受启发,高校科研工作同样不能偏废育人功能,是科研育人的基础。为了更好助力科学研究,保障科研育人效果,高校应将自身打造为三个高地,并且切实推进高校、组织、个人三种角色的持续转变。

将高校打造成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学技术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要想成为科研工作的排头兵,需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校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总书记强调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才能让科学研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创新要着眼于国家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其次,高校科研不能浮于表面,应立足国家科技痛点。在当今的时代大背景下,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买不到、买不来。这也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要立足国家科技发展的痛点,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

将高校打造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强调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因此高校科研要积极面向社会生活。首先,高校科研需要面向社会生活需求。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三种变革的主要依靠。高校科研要积极响应总书记提出的“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社会经济服务。其次高校科研需要面向居民健康需求。今年新冠重大疫情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也居民健康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务院也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我校也应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化学、生物、材料等学科优势,抓紧布局医学相关交叉学科建设,抢占与推动医学领域科研工作,为实现人民生命健康与幸福贡献湖大力量。

将高校打造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地。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支撑,青年人才培养也离不开科学研究的训练,两者互为因果。高校具有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更要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首先,学校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特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顶端教育的竞争,代表的是国家最高教育水平,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的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我们应不断加强研究生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为研究生科研训练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环境,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学校应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既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青年学生身边的榜样。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要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机会,给予成长的空间与平台,减轻青年教师繁重的任务与担子。让青年教师放下担子,撸起袖子,轻装上阵。

在不断推进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高校义不容辞,还应持续推进三种角色的转变。

学校考核评价从单一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表象指标向注重科研成果的真正创新价值的转变。评价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儿,教师的劲儿就会向哪儿使,主要精力就会朝着哪里投入。在过往,因对SCI论文、专利、帽子等指标的过分关注,科研管理部门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造成了学风浮夸、价值扭曲的科研氛围,建立同行评议机制,注重代表性成果评价,对扭转这种科研氛围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开展清理“五唯”的专项整治工作,引导高校转学风、提质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我校应积极借助这股东风,尊重不同学科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开展分类评价,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提高“同行评议”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深耕研究领域,营造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科研氛围。

学校机关由科研管理向科研服务转变。学校机关既是科研的管理部门更是科研的服务部门;既要做科研教师的服务者,更要做科研教师的贴心人。因此要不断在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让科研教师安心、放心、舒心。首先,进行科研资源整合。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络与交流,通过承办或参与重要会议等形式,做好研究方向的前端引领工作,为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其次,管理人员学懂开展上级部门和学校科研管理重要规章制度专题解读,更好地理解制度文件的精神要旨和具体内容,帮助广大科研教师及时跟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研究需求。

科研教师由个人独立研究向协同创新研究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座谈会中,就大力倡导协同创新。高校协同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等教育一批优势学科的发展而提出的理念。其核心更加强调跨学科多平台的进行协同创新。并且通过协同创协来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向协同创新研究的转变,就需要高校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协同创新的团队中,跨单位组成研究团队、联合进行科研项目。科技工作管理部门要为教师转变提供引导与便利。一是整合设备设施资源。各单位的科研基地、公共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相互开放、共享使用,避免重复购置。二是整合项目资源。统筹安排各单位承担的国家、地方相关科研项目和资金,根据协同创新需要进行再配置,引导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研究。

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可见,大学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摇篮,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割,更不能将两者对立。既要以高水平的科研成绩提高育人质量,又要用高水平的育人质量为提升科研水平提供聪明才智和人才储备。高校唯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并以科研为手段,将其生产的知识与教育相结合,持续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才能始终保持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阵。因此我们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发力,为实现总书记的重托,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湖大智慧与湖大力量。

(作者: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办主任 陈志清)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