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高地”智库专题丨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时间:2021-01-15 18:0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去年在湖南考察时,他嘱托我省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湖南新征程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湖南如何跃出“内陆樊篱”,加快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湖南大学湖南发展研究院与湖南日报《理论·智库》联合组织策划,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赋能湖南高水平改革开放

谢赤 谢里

当今时代,数据要素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资源”。近年来湖南数据产业发展迅猛,预计2021年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数据要素市场已初现规模,但同高标准市场体系相比,在市场领域、市场机制、市场效率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普遍面临着数据权属界定难、数据交易定价难、建立公平透明的数据利益分配机制难等发展瓶颈,存在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不足、一些大型平台公司垄断数据、市场监管不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亟待深化市场化改革。

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实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促进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大力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为我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注入新动能。

(1月10日,长沙公安交警100台配备了车载智能警务终端及便携式取证抓拍设备的“鹰眼”铁骑投入使用。记者 徐行 摄)

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数据要素开放共享

“数据越多价值越大,越分享价值越大”,我省应加快数据开放共享、促进数据流动,丰富数据要素市场供给。

营造优良数据要素供给生态。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可进行合法采集、处理、交易的数据要素清单,以及不同类型数据要素的供给者和供给方式:对于维系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数据要素,应由政府归口管理部门行使开放共享权限;对于特定领域的公共数据要素,在政府配套制定开放条件、进行审批授权下,可允许第三方开发和利用;对于不涉及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数据要素,放开供给。

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步伐。设立专门的数据要素管理部门,归整聚集散落在各部门的数据要素;依据不同安全等级,制定交通、气象、税务、司法、卫生健康、教育等数据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清单和标准;制订数据要素说明、提供部门、获取方式、审批管理流程等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服务规定。

扩大社会数据要素有效供给。进一步打通数据要素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加工与应用等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对数据要素的供给质量进行甄别,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发挥湖南省大数据发展促进会等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建立数据采集、开发与应用标准,积极构建行业间、企业间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避免数据要素重复采集和开发。

(1月10日,比亚迪长沙基地总装车间,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在生产中。该车可针对出行平台、运营商、司机和乘客做定制化设计。记者 童迪 摄)

深化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

厘清数据要素产权归属。建议我省出台数据共享开放条例,清晰界定不同类型数据要素的所有权归属、转让方式、使用权限、收益分配原则等:涉及个人隐私的原始数据,其所有、转让、使用和收益等权利均为个人所有;涉及公共利益和安全的数据,相应权益归政府所有;企业从个人或政府获得的数据经二次开发形成的新数据产品,所有权归企业,其他权益由企业与相关主体协商。

健全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加快制定数据要素定价规则,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探索建立成本定价和收益比率定价、一次定价与多次定价相结合的数据要素交易价格机制;搭建数据要素价格信息公开与监测平台,防止数据要素垄断定价,保障价格机制发挥引导数据要素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作用。

完善数据市场监管机制。加快出台涉及数据采集、供给准入、开放共享、有效流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市场监管和治理规则;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共同参与数据市场治理和平台监管;坚决打击数据供应者制假售假、垄断操纵、非正当盈利等破坏数据要素市场环境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为8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大数据服务。)

发挥数据要素市场功能,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加快推动数据应用从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融合,推动工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加快壮大大数据产业。目前,易观国际、九次方等大数据龙头企业落户湖南,长沙工业云平台、天闻ECO云开放平台、智慧眼社保大数据平台等处在全国大数据平台第一方阵,我省计算科学与技术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未来,应继续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按“一区多园”模式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加强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大数据产品体系,大幅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

牵引制造业转型升级。立足我省新兴优势产业链,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在重点工业领域有序流动、充分运用,实现数字化研发设计、自动化生产制造、信息化管理监控、网络化经济服务,大力推进我省制造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推进数据要素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构建信息惠民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加速推动我省政务、医疗、交通、城市治理等多领域大数据应用协同;加快建立支持“跨省通办”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和制度流程,促进数据要素跨区域流通共享,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就医、养老、婚育、旅游等方面率先实现全国“同城待遇”;借助“一带一路”、湖南自贸区建设契机,通过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合作交流,完善国际数据要素市场,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湖南大数据产业。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强化特色创新抓手 做实做强湖南自贸区

侯俊军 肖海翔

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推进湖南自贸区建设,既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也是强化湖南对外开放体系的重要抓手,更是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关键举措。

(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中非经贸博览会展厅面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记者 傅聪 摄)

聚焦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打造湖南自贸区核心特色

聚焦与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既是湖南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实施中非“八大行动”倡议的落实落细之举,也是湖南自贸区建设的核心特色、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工作内容。

探索中非“易货贸易”新模式,摆脱非洲国家外汇管制制约。大部分非洲国家存在外汇管制,严重阻碍了中非贸易发展。在既有政策约束条件下扩大中非贸易,须探索实行非货币化的以货物交换货物的现代“易货贸易”模式——该模式将建设集信息发布、贸易服务、金融支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非易货贸易平台,以有效推动中非互补性较强的商品间易货贸易,同时引导成立中非易货贸易联盟,理顺易货贸易业务流程。

打造中非非资源产品进口集散中心,平衡中非贸易结构。围绕扩大自非进口非资源性产品这一目标,湖南应统筹自贸区内各片区功能,集中力量建好非洲非资源产品进口集散中心。建议以高桥大市场为采购和展示中心,以黄花综保区、城陵矶综保区、金霞保税区为仓储、物流和加工中心,打通涵盖采购、仓储、物流、加工、展示销售、售后服务等业务的非洲非资源性产品进口链,同时支持自贸区各片区因地制宜进行进口产品甄选。

扩大非洲特色农产品准入目录,实现中非贸易共赢。非洲各国一直希望能向我国直接出口特色新鲜农产品,但我国对其农产品的准入限制较为严格。建议我省加强与有意向的非洲国家进行产品准入对接,协助其按程序向我国提出准入申请,逐步扩大自非进口农产品目录清单,推动实现中非贸易共赢。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新业态,创新建设自贸区有效抓手

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是建设湖南自贸区的创新抓手,也是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创新渠道。

力推跨境电商新业态。跨境电商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外贸增长新亮点。我省应以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价值链、生态圈为重点,推进长沙、岳阳、湘潭、郴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跨境电商龙头平台企业落户湖南,推动制造业企业积极“触电”,引导内贸电商企业开展跨境业务;通过吸引、孵化与引导,扩大跨境电商企业规模,在黄花综保区和岳阳城陵矶综保区内试点“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保税”的综合业务管理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

培育外贸综合服务新业态。外贸综合服务以整合国际贸易供应链各环节服务为基础,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外贸综合服务壮大外贸企业主体。我省应着力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强供应服务能力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大对其在通关、结汇、融资、收款、退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整合外贸综合服务流程,构建外贸综合服务区块链平台,实现数据标准重构。

发展市场采购新业态。市场采购贸易业态将个体工商户开发为新贸易主体,为现有出口贸易贡献新增量,是自贸区建设的新支撑。推进该贸易业态发展的重点在于甄选产业、商品与区域:可根据湖南优势产业与市场采购贸易特点,重点考虑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文教与体育等产业领域与相关产品;考虑到供应商数量,可优先选择长沙、株洲、邵阳、益阳等区域。

(2020年11月20日,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在湖南成立,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信息和技术支撑。记者 唐俊 通讯员 郑翔 摄)

强化联通内外的协同创新,建设湖南自贸区重要平台

平台建设、内外联通、协同创新是湖南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依托。

进一步做实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建设好中非经贸博览会各类设施,包括线下常设展馆与分会场、中非经贸数字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信息平台等;提升中非博览会品牌运营水平,加快会展产业链建设;加大对展会的政策支持,争取将中非经贸博览会及其线下常设展馆的留购展品纳入免税政策范围;简化中非经贸博览会通关手续,开辟博览会展品“通关绿色通道”。

进一步做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尽快落实综保区各种税收支持政策,比如在自贸区内的综合保税区开展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协调税务部门面向区内企业落实税收服务政策等;推动综合保税区与机场、港口口岸联动,提升综保区与口岸一体化水平,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和报关成本;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协同区、自贸区在政策统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进一步拓展湖南自贸区的国际物流通道。重点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湘欧班列及公路运输,扩大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着力发展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加快开通跨境电商中欧班列铁路运邮的邮路出口业务,推动湖南成为全国邮政国际物流集散新高地,打造跨境电商寄递中心,为湖南自贸区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物流保障。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着力推进“三个创新” 拓展产业园区改革开放新格局

成黎明

湖南目前拥有各类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44家,其中国家级园区16家、千亿园区14家,以占全省约千分之五的国土面积,产出了近四成的GDP、七成左右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值、超一半的实际利用外资,理应成为推进“三高四新”战略的先行区、示范区。与此同时,我省一些园区发展也存在产业同质化严重、产业链集聚度不高、园区运营效率低、招商引资乏力、政府债务风险加剧等问题,并经受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因素影响。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战略行动中,各产业园区应勇担使命、进行“二次创业”,持续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拓展改革开放新格局。

(2020年5月12日,(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检查生产线。近年,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黄金薄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记者 李健 通讯员 刘铁华 摄)

着力推进开放创新,提升园区对外合作质量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园区应充分发挥联通内外的优势,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强化差别化、产业链招商。应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和集群效应思维,围绕壮大发展我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结合园区目标定位、发展特色、资源禀赋等,坚持专业招商,以商引商、以商荐商,加大对壮大产业链急需企业、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行业出口龙头企业等的招引力度;坚持招商与育商并举、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不断提升园区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层面发力构建双循环格局。应鼓励园区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走出去”,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境外产业合作园;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等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项目对接、园区共建;统筹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建设,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为现代城市综合体。

推动园区与自贸区“双区联动”。应紧紧抓住湖南自贸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建立园区与自贸区顺畅联动协作机制。对园区而言,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成功经验,借助自贸区平台招商引资、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优势企业“抱团出海”;对自贸区而言,通过深化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改革开放,为园区企业进出口提供物流、通关、信保、融资、收汇、退税等全程外贸供应链服务,释放投资、贸易自由化的政策红利。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园区对外开放能力

产业是园区的命脉,促进产业发展是园区的核心使命,应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园区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发展。我省已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区”,目前全省园区工业集中度近七成,主导产业集聚度逾六成。在新发展阶段,应着力做好补链、强链、延链文章,加大同一行政区域内各类产业园区的整合力度,围绕“两主一特”“一主一特”思路精准做大做强园区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社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各富特色、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更多千亿产值园区。

以科技创新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通过税费减免、投入引导资金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系统梳理园区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清单,实行“揭榜挂帅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园区引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高端人才要素流动,以“千亿园区联络员、工业特派员、科技经理、产业教授”等多种形式,推动高校、园区间开展人才互聘与协作。

(2021年1月8日,道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凯新鞋业生产车间,工人在加工运动鞋半成品,力争实现“开门红”。蒋克青 周俊章 摄)

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园区改革开放效益

以深层次改革破解制约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不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提升园区治理水平。

加快市场化改革。市场化运营是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推广政府引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市场运作的园区建设运营思路,实现由“政府建园”向“市场建园”转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园区平台公司转型,引入社会资本,把适合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具体事务整体委托给专业运营商;对于市场化运营项目,政府可在产房租赁、税费减免、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我省《园区赋权指导目录》中明确的173项赋权事项落地,对行政许可和备案事项清单持续“瘦身”,压减重复审批和不必要审批,赋予园区更多管理权、决策权、自主权,切实做到“园区事园区办”;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推行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归并、优化审批环节;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各园区内设立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

推行“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借鉴沿海地区一些园区“亩均论英雄”的做法,以亩均税收、技术创新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为主要指标,开展亩均效益评价;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行市场化、企业化的选人用人模式,探索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等纳入考核激励。

(作者系湖南大学湖南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下好破局先手棋 推动自贸区金融创新

王修华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打造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在湖南自贸区改革方案中,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重头戏之一,不仅事关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会对金融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提升我省金融开放整体水平。

截至目前,我国已启动5批次共21个自贸区建设,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湖南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既要对标先进,也要大胆创新,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的关系、区域政策和宏观大局的关系。

(2020年9月24日下午,长沙市高桥大市场西大门,造型为“起航之帆”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立式标识牌亮相。记者 郭立亮 摄)

探索跨境金融创新,促进投融资便利化

开展跨境金融创新是湖南自贸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应主要围绕外资准入、机构进驻、外汇收支展开,着眼于投融资便利化。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在资产总额、数量要求等方面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的门槛和条件;争取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完善QDLP资格审核机制,发起设立QDLP基金。

加速金融机构集聚。放宽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外资银行、保险、证券等外资金融机构进驻,设立国际性或全国性管理总部、业务运营总部;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设立专业子公司,支持优质企业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公司。

推进投融资便利化。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简化资本项下外汇收入支付手续;开展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放宽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条件;对区内保税货物转卖给予外汇收支结算便利,允许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办理购付汇、收结汇及划转等手续。

探索产业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开展产业金融创新是湖南自贸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应主要围绕三大片区重点产业推进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着眼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探索产业金融新模式。在长沙片区,重点探索以金融创新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农业科技等产业新模式;在岳阳片区,重点探索以金融创新服务航运物流、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新模式;在郴州片区,重点探索以金融创新服务有色金属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新模式。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对自贸区内客户制定差异化信贷管理政策,优化信贷审批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金融产品服务流程,开发更贴合实际需要的特色产品和融资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水平;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鼓励已上市企业用好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工具,实现持续发展;支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优先投资自贸区产业项目。

建立融资支持机制。支持建立外贸供应链平台、外贸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外贸融资担保机制;创新担保模式,积极推进税、银、担互动,全面落实“外贸财银保”政策;建立自贸区小微企业统保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小微进出口企业实施信用统保统担。

(2020年9月21日,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顾客在跨境化妆品区选购商品。该保税区是湖南省首个依托航空港发展建设的综合保税区,也是中国离机场最近的综保区之一。记者 辜鹏博 通讯员 罗汇芳 摄)

探索科技金融创新,赋能金融提质增效

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关键一环,应主要围绕科技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应用场景等进行,着眼于赋能金融提质增效。

开展业务创新。在风险可控和依法合规前提下,允许以科技金融服务为特点的银行与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开展外部投贷联动和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科技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专利侵权责任险等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

拓展应用场景。夯实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基础,提高传统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行业数字化程度,拓展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应用场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赋能作用;汇总已有科技金融数据资源,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下形成基础科技金融信息数据库,搭建面向全国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客户筛选、评级、定价、风险控制线上化和交易实时化。

夯实三大基础支撑,构建金融创新长效机制

推动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需要夯实金融数据共享、金融人才引育、金融风险防控三个基础条件,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

促进金融数据共享。共享金融数据目的在于打破不公平的数据壁垒,构建共生共存的金融生态圈,应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和规范,保障安全共享数据,保护好用户隐私。

(2019年7月16日,第六届中俄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青年论坛在湖南大学开幕。)

加快金融人才引育。充分发挥政策在金融人才引进和集聚中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具有竞争力的优惠制度吸引金融人才,在薪酬、住房、医疗、教育、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持,确保人才愿意来、能留住,在自贸区打造高层次金融人才集聚高地。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开放创新过程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应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避免政策冲突,防止监管套利;健全金融风险监测体系,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作者系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蒋鼎邦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