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再次提出青年大学生要“接过时代事业接力棒”“真正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重托”,对激发广大青年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政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应主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日常思政工作中注重“三个统一”,厚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青年学生不负青春韶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自觉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注重一元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讲活爱国主义故事。努力做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一元性和主体多元性的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该主题具有唯一性,它确定了高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向;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有多元性。高校学生具有思维多元性、个性多元性等特点,在日常思政工作开展中,应当研判大学生群体思维脉动,把握大学生个性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牢牢结合到一起:做好大学生思维、个性特点研究工作,开展符合学生期待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注重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讲透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一论断为爱国主义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内核与实践方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分析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必然性和绝对性。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和新中国发展史,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帮助学生充分体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就是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以此作为其行动和发展准则。
三是注重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统一,讲深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胸怀的。”这对爱国主义思政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引领要求。通过实际案例和具体时政分享,既要引导大学生保持民族情怀,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要引导大学生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视野,为人类和平贡献力量。引导大学生切实做到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统一性,需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把准国内外时局变化,关心关注国家安全形势;二是强调大学生守住国家核心利益底线,明辨是非,坚决拥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和声音;三是鼓励大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团结和帮助身边少数民族同学,互助成长,尽己所能践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四是带动大学生关心关注并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将所学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事关中国发展大势和世界和平发展。辅导员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全过程,贯彻到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全过程,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激励大学生不负时代重托、奋斗青春韶华,以优异成绩践报国之行。
(作者系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