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磊:从军营到象牙塔生活的“掌控感”

时间:2022-04-21 20:00

人物名片:刘万磊,河南郑州人。2013年进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5年远赴新疆参军入伍,2019年保送至本校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熊晓鸽奖学金等;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学术论坛多次;曾获评省级优秀毕业本科生、优秀义务兵等,目前已被录取为中国人民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刘万磊。

他曾参军入伍,在祖国边陲磨砺心志;他也执笔撰刀,醉心诸子百家文学。

“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与书为伴,静享方寸之中的无际,是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刘万磊同学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他热衷于将学校图书馆作为他闲暇时的主阵地,他说:“孔孟老庄、周易佛经是古之经典,我很感兴趣,虽然古籍艰涩难懂,但在其中探索,不失为一种乐趣!”

今天,小湖将带你一起去看看这位“文武双全”学子的不凡之路。

undefined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刘万磊。

“从军是我一直想去尝试的事情”

“汉家子弟,曾逐塞外黄沙行志气;楚地学生,惯看诗中白马长精神。”在本科时期的唐诗课上,有这么一份作业:自撰一副对联介绍自己。

刘万磊向大家介绍说:“我姓刘,老家是许昌,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正好和大汉做个对应;湖南是湘楚之地,我在这里学习了好几年。”

虽然距结束军旅生活已经过五年,退伍已经五年,刘万磊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依然有一种利落气质,谈吐又兼具风雅,“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之类的诗句信手拈来。

年轻时,为何选择去参军?

“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是很多人从小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在大一下学期湖南大学开展征兵宣传时,刘万磊就积极参与征兵,并为梦想即将实现憧憬不已。

在初次体检时,他卡在“转氨酶”的检测上。为了让自己的体检合格,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刘万磊戒掉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坏习惯,终于成功在第二年得到“合格”的体检报告。

自此,刘万磊从湘水边坐上了远赴新疆的火车,两天半后,等待他的是“无聊”又“充实”的军旅生活。

刘万磊在新疆时的留影。

“在经过训练后,我们的任务不外乎就是每日的轮值站岗。”刘万磊评价自己的从军生活,用了“简单”一词。

“也正是这些看起来枯燥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和心性,习惯于坚持和思考,都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刘万磊说。

正当他感到日子过得有些“百无聊赖”的时候,他曾拨通了唐志远老师的电话,正是后来成为刘万磊研究生导师的唐志远老师。当时个人手机上交,那是他特意在小本子上记下的、也是唯一的联系方式。

电话中,刘万磊询问老师有没有好的版本,他想读一读《周易》。唐志远向他推荐了《周易译注》,说这是黄寿祺先生的著作,值得一读。刘万磊趁着日常闲暇,在放哨的间歇默背古文,寻求精神慰藉。

“现在想起来其实有点摸鱼的嫌疑。”刘万磊笑着说,“当时几乎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可能记不得,但那段时光是我真正与古代文学产生羁绊的开端。”

刘万磊(右一)与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志远(左一)的合影。

行军生活有“后遗症”?

刘万磊给大多数身边人的感觉,是对生活的掌控感很强。

“从军队的规律生活回到校园中后,我习惯于什么事情都赶着做,而且要遵守各项严格规定。”刘万磊分享了自己这份掌控感的“小诀窍”。

刘万磊提到了部队的工作作风,坚信“珍惜当下,平凡为贵”。在返校学习后,他很少拖延。对他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每件事情在计划的时间段内提前做好,就有留出更多的机动时间应对“ddl”前会发生的意外。

刘万磊十分热爱阅读。

两年军旅生活带给他的另一个“后遗症”,就是爱上了泡图书馆。在回到校园后的时间里,刘万磊几乎沉浸在图书馆内阅读各类书籍。

军旅生活的枯燥,让他由衷感受到对书籍的渴望。他回忆着说:“我曾陪一位得水痘的新兵去隔离,就呆在一个小房间,什么都不能带。有好心的卫生员给我们拿两本书,说几天后再给我们换几本看。一个月的隔离,书被翻了很多遍,我每天望穿秋水等着换新书。”

哪怕现在已经不能回忆起全部内容,但那种看到文字的喜悦、摄入知识的快感,让他彻底爱上了阅读这件事。

“参过军后,我真的发现没有比读书更容易的事情了,为什么不努力读书呢?”刘万磊开玩笑地说,他把现在的读书、学习,更多的看做是一种享受。

让“刻石头”从爱好变成专业

“复学后,我有一段时间还挺迷茫的。”刘万磊在最初返校学习时候,出现过不适。

他急切地想去提升自己,开始学习书法、篆刻等。除了临摹《峄山碑》,他还找书法专业的好友请教刀法、笔法。

“练字时容易走神,但可刻石头不会,不专注的话,一刀下去石头就刻坏了。”刘万磊回忆起那段刻石头的日子:“在石头崩裂的金石声中,心中的烦躁和倦怠被慢慢拂去,不在意好坏,就是一个业余消磨的爱好。”

刘万磊临摹与刻制的印痕。

“我那时能坐一整天,刻好几个章。”当时“沉迷”于石头的他没有想到,与朋友闲谈时酝酿的一篇《论篆刻边款和文学序跋属性》,尝试着投稿竟被专业期刊《中国书法》收录;去年,又是石头带来的机缘,刘万磊撰写的一篇关于“研山”的文章入选西泠印社举办的学术论坛。这也坚定了刘万磊读书深造的信心。

谈话中,刘万磊常常提及一位“蒙博士”,那是他本科同届的同学蒙锦贤。

当时,两人一同申请了山东大学交换学习项目,九月初,“蒙博士”在山大宿舍给他打电话:“老哥,你咋还没到了,我都在宿舍了。”接到这个电话时,刘万磊正在去往乌鲁木齐的火车上。

“因为当兵,我比他晚了两年,每次聊天,蒙博士总是把他自己踩过的坑冲我‘耳提面命’一番。”刘万磊说,“我英语基础不好,因为他,提前准备了雅思;关于投稿、学术,他也给我讲了很多。我常‘吹捧’他:你就是我的学术带头人!”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立志读博的他,也将继续赴北京深造。多篇论文发表、数次论坛邀请,刘万磊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幸运”,他把努力藏在夜以继日的谦虚和奋力前行中,将“文武双全”融在自己的青春奋斗历程上。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学院

实习记者:叶雯晨

摄影:邓梓荟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沈玉婷

实习编辑:沈政岐

责任编辑:周丹 唐思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