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旭东:为钢桥面“穿上”永久防护衣 攻克世界级难题

时间:2022-06-07 11:27

邵旭东,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大跨与高性能桥梁结构研究,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新结构解决传统桥梁中的痛点和难点。团队系列原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全国26省市100余座实桥;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重大专项等大型科研项目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编写技术标准7部;团队研发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次,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经权威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3169A

一座座跨江大桥犹如钢铁脊梁,连接着大江两岸广袤无垠的土地,在江河之上肩负着城市发展的重任。然而,钢桥面板易疲劳开裂,通常不到10年便出现疲劳裂缝;钢桥面沥青铺装极易破损,需频繁维修,导致桥面铺装翻修成本飙升……这一切让大跨径桥梁的钢桥面维修与加固成为一道世界难题。

为钢桥面“穿上”永久防护衣,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开裂和铺装层易损这两大顽疾。经历了长达10年的钢桥面病害难题攻坚战,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邵旭东和他的团队做到了!

以UHPC材料为突破口,邵旭东率领团队经过大量的实验,不断调配方法,不断调整结构形式,终于在2010年研发出了强化UHPC抗拉和收缩性能的钢桥面专用超高韧性混凝土(STC),并首创提出钢-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

“STC可提高钢桥面局部刚度超30倍,降低车载作用下钢桥面应力平均可达50%。”邵旭东介绍。2011年,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广东肇庆马房大桥第11跨,经过重载交通、夏季高温的双重考验,STC在同期施工的5种铺装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桥至今唯一不开裂的方案。

邵旭东和团队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强震区、高寒区、高腐蚀性地区,甚至是严重疲劳开裂的钢桥上,钢-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是否能适应”成为他们继续攻坚克难的新目标。

2017年,STC轻型组合桥面首次应用在千米级特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杭瑞高速岳阳洞庭湖二桥。6.5万平方米STC历时48天完成全部浇筑。浇筑过程中,中国工程院王景全院士、郑皆连院士和陈政清院士,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总工程师周海涛,原总工程师杨盛福等业界专家前往大桥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钢结构专家周绪红院士、著名组合结构专家聂建国院士也对STC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主旨发言中称赞这一研究成果。

2018年,邵旭东团队再次迎来新的挑战。

建成于2001年年底的武汉某大桥,由于交通量大、重载车比例高,长期运营中,钢桥面板疲劳开裂严重,钢桥面沥青铺装层破损严重,技术状况评定为“四级”,面临着报废的风险。

顶着压力,邵旭东率领团队针对原钢桥面的病害现状,通过大量分析、计算,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研发出了原创性的钢桥面疲劳裂缝无需修复的钢-超高韧性混凝土(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加固技术。采用新方案加固后,六类典型疲劳细节中的应力幅均明显下降,其中钢面板降幅高达86%,由此可基本消除疲劳裂缝继续萌生及扩展的风险,大大延长钢桥面的使用寿命。

顶天立地做科研是邵旭东和团队的科研理念。“长期支撑我们从事研究的动力就是来源于此,力求研发更先进的技术,解决我国桥梁工程的难题,脚踏实地地服务于祖国。”邵旭东说。

目前,邵旭东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26个省市100多座实桥,涵盖了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各类基本桥型。采用这一先进技术维修后的桥梁在寿命周期内不再需要大修维护,将彻底告别钢桥面屡修屡坏的历史。

来源:新湖南

记者:王一辰

实习编辑:刘旭

责任编辑:周丹

图说湖大
  • 【组图】2024年研究生师生篮球联赛、啦啦操比赛举行
  • 【组图】湖南大学2024级新生报到
  • 【组图】毕业快乐,前“图”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