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明:在登高路上“捡垃圾”的湖大博导,曾捐出百万奖金

时间:2023-05-06 16:56

从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到岳麓山正门,有一条登高路。经常有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默默地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老人名叫曾光明,改革开放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最早500名博士之一。在湖南大学从教30多年,将重大民生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作为研究主攻方向,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湿地修复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曾光明,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获评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琢磨垃圾三十年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生活垃圾,他研究了30年。“城市生活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曾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世纪90年代,曾光明看到城市生活垃圾日渐增多,开始思考:用一个什么办法可以将生活垃圾变成肥料。有了想法,付诸行动,曾光明“扎进”垃圾堆里搞研究。他经常像一个“拾荒者”,拎着袋子在社区垃圾桶和各个城市垃圾中转站里找寻样本。

曾光明和他的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通过对生活垃圾里细菌的研究,曾光明发现利用生活垃圾细菌自身生命活动,可催生出更多生物体,从而加快生活垃圾中有机物降解速度,用最短时间将生活垃圾变成肥料。

在上海浦东新区生活垃圾堆肥工程现场,从上海市区拉来的生活垃圾,被一个大坑吃进“嘴里”,经过封闭、细菌发酵等环节后,变废为宝,演变成有机肥。这是曾光明研究的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环境生物与控制成果应用的一个场景。

曾光明的研究成果不仅节约了堆肥成本,还提高了堆肥质量,一举获得19项国家发明专利。连一向对技术很“挑剔”的加拿大人也对该成果赞不绝口,加拿大里贾纳省的3个工程中应用了该成果。

他攻克了洞庭湖湿地修复难题

曾光明出生在长江岸边的华容县,上个世纪90年代,曾光明开始关注湿地修复这一领域。经过长时间研究和探索,曾光明发现,利用功能纳米材料能有效降解各类水体中难降解有机物,并可将重金属缓慢氧化或还原,使重金属浓度降低,减少作物吸收。

曾光明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利用功能纳米材料与功能微生物耦合作用,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固定湿地中的重金属污染,一举攻克了洞庭湖湿地修复难题。该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果衍生出的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上海、湖南等地的52个相关工程中。

“环境治理的路十分漫长,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取得的成绩还很有限,一定要继续追求更大进步,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曾光明说。

他捐出百万奖金资助优秀贫困学子

曾光明始终坚持通过教学和科研培养创新人才,发现和创造具有潜在和直接用途的新知识、新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他坚持在教学一线35年,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他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

A901

2010年11月,曾光明将个人所获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湖南大学长江环境奖学金”。该奖学金旨在激励学生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同时为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奉永成

责任编辑:文亦佳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