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实践】文学院:瞿峰米醋:师法自然,匠心独蕴(图文)

时间:2019-07-21 00:00

“农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醋,便是中国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与传统陈醋不同,瞿峰米醋以其独特的韵味与工艺,于2017年被评为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恰逢农历六月初六,正是瞿峰米醋一年一度的出醋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瞿峰米醋传习所,向瞿峰米醋的传承人熊万峰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瞿峰米醋的味觉故事。

独特的瞿峰米醋

下午两点,一场暴雨的洗礼后,桃江县武潭镇乡道两侧绵延的青山苍翠欲滴,翻腾的资水浸润着这一片古老的湘楚大地。

在这神清气爽的好天气里,湖南大学文学院“三下乡”团队来到了瞿峰米醋传习所进行实地调研,热情的熊万峰师傅衣着朴素的麻布衣带着守护米醋传习所的黄狗小米迎接团队成员们的到来。

熊师傅为三下乡团队耐心讲解

熊师傅谈起瞿峰米醋一脸自豪,比起传承人这个称号,他更喜欢大家叫他“醋匠”,一心一意酿造一年一度的瞿峰米醋是他作为“醋匠”一生不懈的追求。作为一个对醋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匠人,他研读了不少相关文献,他结合《本草纲目》等相关文献对于中国传统米醋的记载向大家介绍了瞿峰米醋的药用价值和独特之处:米醋入药可治反胃、小儿丹毒、吐逆不止等疾病。而瞿峰米醋正是米醋中最为独特和悠久的种类之一。

瞿峰米醋严格遵循古法制作,清明采水,糙籼一斗,水浸七日,加柳枝头;七日后,米入蒲包,衬荷叶数片;四月初八,米一斗,用水三斗,再加耗水,采其槐棍,每日四十九次搅之;至六月初六,家家尝新醋。

三下乡团队细嗅醋香

瞿峰米醋作为工艺上最早纯自然发酵的生料制醋纯手工产品,是国内目前唯一利用时令季节与当地自然气候进行催化发酵的米醋,催发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曲种和发酵剂,对原料不进行蒸煮,保持了完整的营养成分。

它与古代《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二十三种米醋的酿制工艺截然不同,具有南方酿醋技艺的独特性、鲜明的地域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质朴热情的人民,也促成了满口生香的瞿峰米醋。

熊师傅用擂茶热情接待三下乡团队

和主人一样热情好客的小米

谈到酿造秘笈,熊师傅朴实地笑着说:“唯一的秘方就是自然生长,不盈不亏,一切都是刚刚好。”中国自古有顺应自然,不违天时的传统养生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米醋,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严格按照时令节气而生产的米醋,历时百余天,不能有丝毫差错。有趣的是,尽管每一坛做法一致,但细细品来每一坛都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为了让大家具体了解瞿峰米醋酿造中的“自然之道“,熊师傅以清明和农历六月初六这两个重要时间点为例,向”三下乡“团队详细讲解了其中的奥秘。清明正处于阴阳转化、万物勃发的季节,清明节气的水,得泉水之阴,节气之阳,且富含活性因子,是酿醋的绝佳选择。

熊师傅与三下乡团队愉快交谈

农历六月初六天气最为炎热,正是百虫灾害生发之时,这时米醋恰好出缸,杀菌祛虫的功效开始发挥,传统文化讲究五行相生相克,醋的杀菌祛虫功效正好与百虫灾害相克,这一切的凑巧都是米醋的“刚刚好”。

熊师傅耐心讲解制醋工艺

熊万峰师傅十来年一直不断学习当地民俗文化,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走访多位乡间老人的基础上,结合家传技法,总结出了瞿峰米醋的技艺。熊万峰师傅明白,米醋的品质需要时间的塑造,全程手工、挑剔细节、一丝不苟,是他不变的坚持。“清明节取泉水入缸,糙米浸没其中,浸泡七天。”“用两年生长期的槐树棍每日搅动三次,每次四十九下,不间断,一直搅到农历六月六。”“搅动树棍要有耐心,树棍得干湿适中,时令不能偏差一点,差一点整坛醋就废了。”

有团队成员对搅动次数提出疑问,熊万峰对此一点儿也不含糊:“七这个数字在传统文化里十分特殊,周易里的第七卦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因此一定要搅动七七四十九次才是圆满功成。”或许在旁人看来这位先生“细”得有些“较真”,可这却正是瞿峰米醋品质得以保障的原因。

每一回取水都承载着熊师傅十多年来对传统技艺的精熟、每一次搅拌都承载着熊师傅十多年来对民族文明记忆的挖掘。瞿峰米醋以其优良的品质、厚实的底蕴于2017年申报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师傅细心擦拭醋缸

然而,瞿峰米醋作为“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熊师傅在采访中也提到了销售的困境:“目前产品知名度不高,与工业生产的速成醋相比竞争力也有限”。如何缩小这个距离,是瞿峰米醋未来应该着力之处。其中关键,对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做让大众接受的产品,才能让产品融入这个时代,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面对瞿峰米醋的销售困境,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团队跟熊师傅交流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三下乡团队探索制醋奥秘

首先,可以侧重宣传瞿峰米醋的养生功效,使其成为代酒的健康饮品、肠胃障碍群体的养生饮品、爱美人士的美容产品;

其次,在创新性开发方面,可以利用瞿峰米醋中的天然活性酶,开发醭元素、多肽面膜、中性香皂等相关产品;

最后,在销售途径上,可以拓宽瞿峰米醋的销售平台,可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推广销售、增强宣传力度,使米醋生产进一步转化发展。

土地是人民的生存之本,也是民族文化的源泉。瞿峰米醋作为湖南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保存着湖湘大地上人民的原始记忆,这份记忆伴随醋香,缠绵至今。当这些在岁月深处闪耀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生活的滋养,就一定能在对传统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熊师傅与三下乡团队合影

通过本次对瞿峰米醋的实地调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团队呼吁:让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精通技术加工、懂得市场的人加入其中;让那些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米醋坛子得到更多关注;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唤醒非遗,点亮生活。

记者丨史辰欣 李嘉儒 汪菁垚

摄影丨杨宇曈

编辑丨杨宇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说湖大
  • 【组图】2024年研究生师生篮球联赛、啦啦操比赛举行
  • 【组图】湖南大学2024级新生报到
  • 【组图】毕业快乐,前“图”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