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韩国首尔大学金秉骏教授讲述秦汉时期的“长城”概念(图文)

时间:2019-07-16 00:00

2019年7月10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科金秉骏教授主讲岳麓书院邀访教授讲座第77期,主题为“秦汉时期‘长城’探讨:‘长城不长城,长城哉,长城哉’”。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系副教授王勇主持。近百名湖南大学及其他高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本次讲座。

1.jpg

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科金秉骏教授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明代建筑的,坚固而连绵的长城墙。‘长城’一词是战国以后出现的。根据我们的常识,秦统一后连成万里长城,到明代曾大规模修筑。这种常识是否准确?”金秉骏教授通过分析战国至秦汉时期有关“长城”的史料,对上述常识提出了挑战。他提出,关于秦汉时期的长城,长期以来大众有两种固有印象:一、长城是一道城墙,二、长城是帝国的边境线。通过对这些固有印象的质疑与反思,金秉骏教授开始了本场讲座。

金秉骏教授指出,目前,学界对秦汉时期长城的探讨多集中在长城边界问题。中国学者多纠结于长城西端边界在何处,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韩国学者则多希望寻找到长城的东端边界,各种关于边界的观点争论不休。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的来源是将长城视作了帝国的边境。金秉骏教授认为,长城并不是当时的边境线,原因有两点:首先,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非常频繁,这些战争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取城”“换城”与“与城”,这就导致了各国边境的频繁变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定的长城是不可能作为区分各国的边境线的。其次,我们不能把今天的边境线概念视作古人眼中的边境。相较于边界线,古人更看重的是能够居住人口的土地,所以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带有防御外敌的性质。《史记》中对边境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如“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这里出现的秦汉时期的“境”和“界”显然都不是长城。

2.jpg

讲座现场

在此基础上,金秉骏教授从“城”字入手,举了一些在史书上常见的筑城与筑长城相对应的例子,认为“长城”中的“城”就是城市的意思,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城墙。而长城就是“长”+“城市”。

他从文献中为自己的结论找到了几点证据: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战国时期各国在扩展领土之后,都会有“筑长城”的记载。不过到了秦代,司马迁的记载变成了“筑四十四县城”。从史书书写习惯分析,“筑四十四县城”对应的就是前文中多次出现的“筑长城”,长城就是指四十四县城。他还利用地图向听众直观地展示了四十四县城的大概位置,进一步说明长城并不是边境线。除了上述史料记载,他又举了《史记》所载周勃平卢绾战功的例子,进一步证明长城就是指众多城市,并不是边塞城墙。

此外,金秉骏教授教授还就“中国西北发现的汉代鄣隧被认为是汉代长城的遗址”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居延地区的鄣隧,他认为这些不连续、不成线的所谓防御体系,实际是用于观察敌情的哨所或抵御攻城的障碍。

金秉骏教授提出,希望听众不要轻信所谓的“结论”“常识”,要保持怀疑的精神。讲座最后,听众与金秉骏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为这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讲座开始之前,现场举行了岳麓书院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岳麓书院副院长杨代春教授代表岳麓书院向金秉骏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请金秉骏教授进一步指导岳麓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jpg

杨代春副院长为金秉骏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责任编辑:金理琦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图说湖大
  • 【组图】2024年研究生师生篮球联赛、啦啦操比赛举行
  • 【组图】湖南大学2024级新生报到
  • 【组图】毕业快乐,前“图”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