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英文简称“UIC”)副校长陈致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389期,主题为“《诗经》:从宫廷到民间”。岳麓书院历史系吴仰湘教授主持讲座,来自湖南大学及其他高校的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共计130多人到现场参与讲座。

陈致教授
陈致教授围绕《诗经》中的《国风》并非民歌,而是从“宫廷到民间”的主题展开本场讲座。他讲到,在普遍的认识中,《诗经》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保留了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民歌。例如鲁迅在其《门外文谈》一文中,就说《诗经》的头篇《关雎》最初就是民歌,这种观点影响深远。《国风》是民歌这一认识也有过不同的声音,民国时期曾有屈万里、朱东润等学者从《国风》的语言特征和内容上分析,认为《国风》并非民歌,但在学术界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西方汉学对这一问题也有研究。例如MarcelGranet(葛兰言)试图从初民的宗教、节日、习俗中为《诗经》定位,认为《国风》的语言特征保留了当时初民于节庆时唱和的语言形式。C.H.Wang(王靖献)借用研究《荷马史诗》及南斯拉夫传说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诗经》。
中西方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一致,均认为《国风》诗最初均为低下阶层的歌曲。而陈致教授对此表示有疑问,认为《国风》大部分篇章都可以断定不是民歌。他举了两首例诗略作分析:一为《周南·关雎》,认为诗中出现的“钟鼓”“琴瑟”等贵重乐器,不是民间所能持有;一为《邶风·燕燕》,认为诗中出现的“仲氏任”“先君”“寡人”等称呼都是贵族之间的称谓。细细考察,《国风》中出现的大量称谓、居处、公事、事务、服饰、车马、仆从、武器的词语,都是属于贵族阶层所特有的。
最后,陈致教授认为“瞽”(并非特指某人,而是指这任这一官职的人)为《诗经》的编辑者。据《尚书》《周礼》等文献记载,周王使者每年外出,认真调查各地平民百姓对朝廷的情绪,而“瞽”作为周廷主要的乐官,其职责便是从周治下各地收集得来的诗歌,进行选择和修改。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诗经》是经过“瞽”的编辑后流传到民间。

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中,陈致教授详细解答了一些观众的问题。精彩而极赋魅力的讲座获得听众热烈的掌声。
讲座开始前,现场还举行了简短的岳麓书院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杨代春教授代表书院颁发了聘书,邀请陈致教授指导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
责任编辑:廖芷姗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