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讲坛】黎跃进:西方文学的底色:人,神和科学(视频-图文)

时间:2019-06-03 00:00

【湖大新闻】

2019年5月30号晚上7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跃进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西方文学的底色:人,神和科学”的精彩讲座。

黎跃进教授现为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等。他致力于研究东方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他著作等身,曾编译、撰写大量专业教材和学术专著,近期出版了《比较文学讲稿》《近代日本文学史》(译著)等著作。

图片 1.png

关注人:西方文化的“童年时期”

“追求人之美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仍呈现其生命力,因为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理想——人应该是美的,幸福的。”

在多年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黎跃进教授提出,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化,不同于神秘的青铜文化,也不同于沉重的金字塔文化。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和常人一样天真好奇,蓬勃向上,坚持不懈地追求风花雪月的艺术享受。不同于东方的含蓄内敛,古希腊人前所未有地崇尚人体之美,对于“赤裸艺术”大方坦荡地欣赏。与此同时,古希腊人还轻视道德,如最高统治神宙斯并非正人君子、道德模范,相反是为了爱情、欲望不择手段的“浪荡之人”。这种情欲至上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代西方文学对两性关系的描摹,愈加奔放露骨。而命运观作为古希腊文化中极具悲剧色彩的存在,即“在反抗命运的过程中走入命运圈套”,却并不消极悲伤,反而积极向上。如俄狄浦斯王虽然知晓人因卑微难以与命运匹敌,但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和尊严,仍选择在必定的失败中抗拒命运。古希腊人将个人的荣誉与尊严视为至高无上之物,因而放纵个体生命意志和自我欲望却不在意世俗目光的制约。

“这是人性的失落,但又是人类为追求至善至美所做的努力。”

黎教授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基督教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教派成长为一个统治主流意识的国教的发展历程。与古希腊强调人的原始欲望不同,中世纪的基督教强调赎罪与克制,博爱与忍让。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中世纪黑暗在于宗教对人性的压迫与禁锢,但黎教授另辟蹊径,提出:“中世纪的文化其实是披上宗教外衣的理性文化,不应该简单归结为反人类、反人性”。在他看来,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只关注任何一面都是有失偏颇的。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个体意识总是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的需求,而群体则依赖可以协调全体关系的理性准则进行维持,两者之间的矛盾本就是不可调和的。如罗马兴盛时期,贵族在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奢靡腐烂,沉溺于欲望与享乐,精神却空虚无依。这时上帝的出现,引导人们思考理性,可理性并不是万能的良药,当它失效时,信仰就登场了。信仰在人难以预测未来的情况下,成为了一盏指路的明灯。

2.png

关注科学:西方文化的成熟时期

“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片森林的冗词赘句,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晰面目。”

近代以后,科学至高无上,“一切都能在理性的法庭为自己辩护或放弃权利”,但伦理道德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黎跃进教授列举多部现代主义文学,详细分析了18至20世纪的文学在表达层面愈加简练,侧重于探寻人的内心世界,更显混乱荒诞。现代西方的文学家愈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离奇已经超越了作家的想象力,与其说小说的创作是虚构,不如说是将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以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论是象征主义手法,还是超现实主义流派,都尽可能缩短文字表现造成的距离感,以最经济、集中的具象表达实现目的。

黎跃进教授还强调了中西方文学蕴含的不同文化结构,西方占据核心地位的是科学和宗教,是两极互斥的;而东方则是伦理化的政治和政治化的伦理,是紧密交融的。

3.png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黎教授对同学提出的“影响文化差异性的因素”“‘情本位’思想是文化的倒退还是回归”等问题作了回答,并推荐《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等书,鼓励同学们对中西方文学的异同作进一步的了解与感悟。

责任编辑:廖芷姗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图说湖大
  • 【组图】2024年研究生师生篮球联赛、啦啦操比赛举行
  • 【组图】湖南大学2024级新生报到
  • 【组图】毕业快乐,前“图”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