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期,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团队积极参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专业特长,通过暑期实践调研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以此提升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暑假期间,该团队对韶山市韶山村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从韶山村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着手,配合当前正在重点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行设计改造,打造美丽乡村。

看乡村巨变
6月28日上午,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韶山村。初到韶山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红色旅游业,各种大同小异的纪念品商店开满了整条街,毛主席铜像、纪念章、文化衫等;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穿行于其中。调研团队向村支书询问了韶山村的产业发展和相关规划,在交谈中,村支书提到了韶山村当前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包括精品民宿的打造,特色文创产品的创新等。由于韶山村作为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特殊性,“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在乡村的整改上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批,对同学们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阻碍。随后在村委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通过无人机拍摄和走访村民展开实地考察。

韶山村鸟瞰图
韶山村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目前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红色文化产业较为单一,延伸的产品也大都集中在纪念品这一块,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此外,韶山村对乡村旅游的重视度不高,以致游客大多集中在核心景区一带,周边其余景区游客较少涉足。不仅如此,大多数来韶山村旅游的游客为一日游游客,因此村里的过夜率较低,住宿行业发展欠整体规划。
村内公共设施建设较为齐全,图书馆、活动中心、公园等一应俱全。在乡村风貌上,远离核心景区的原韶北、韶源一带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乡村面貌保持良好。其中韶北村靠近村子北部的青年水库,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此外,由于近几年国家重点整治农村的人居环境,韶山村作为国家级的旅游村落,经过了数轮人居环境整治之后,村庄整洁干净,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核心景区主干道上的大部分民居虽进行了前庭后院和立面的整改,但整改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民居清一色使用所谓“徽派建筑”风格。

展青春担当
通过实地考察,韶山村作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都完善,民居立面和部分民居内部都得到了改善。调研团队结合村部需求,本次设计方案将以民宿作为主要设计内容。计划为韶山打造自主经营式民宿群,打造高端乡村度假旅游品牌,提升韶山村民宿品质。并希望以民宿建设带动韶山村的旅游业发展。

韶山村民俗现状分析图
在走访了韶山村各个地方之后,最终选择韶山村李家祠堂周边民居作为民宿改造对象。李家祠堂附近聚落即原韶北村地界自然风景资源与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富有乡村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有别于商业化、城市化色彩浓重的核心景区,并有相关旅游发展政策支持,适宜建设精品民宿。
同学们访问了数十户居民,最终选取了三户有意向并且有条件的民居作为民宿的改造对象,并提出了设计策略。
首先是现代设计元素引导与植入。民宿文化是韶山村新崛起的文化,中高端民宿带的打造将结合韶北村的自然风光、农村风貌、传统文化以及红色革命精神,使其成为韶山村特色文化的载体和体验点,从而进一步提升韶山村民宿的质量。韶山村的住宅大多带有前庭后院,前庭一般用于日常活动、种花种菜等,且常带一鱼池;后院可用作菜园、鸡圈等。前庭后院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民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得到良好的改善,对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改善乡村风貌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结合景观设计的新潮流,利用韶山村的本地农家特色,以期将前庭后院改造成既环保又美观的可食性景观。考虑到前庭后院的设计会因业主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不同住宅采取“统一性规划、针对性的设计”原则。

选址原因分析图

李家祠堂
其次是传统文化活动整合与再现。选择李家祠堂和韶山村依旧留有的传统集市作为韶山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现。一是李家祠堂可作为家族聚会和传统礼俗的举办场所。二是作为李氏祠堂文化研学基地与学习基地。三是作为居民活动场所。祠堂主要起到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增进居民间的交流,提升乡村活力的作用。计划将韶山村每个月9、19、29号的“逢九集市”进行设计,以吸引跟多人参与,让村民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丰富村民们的生活,激活韶山村,增强村内凝聚力。从村庄文化方面来讲,传统集市的保留,让韶山村的许多传统文化也得以保留。
最后是整合新旧村庄文化。随着时代的更新发展,韶山村不能只依靠红色文化,必须拥有本土特色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保持经济的活力。对此,调研团队以韶山村新兴民宿文化,和具有本土传统特色的集市文化分别作为新旧村庄文化的代表,将两者结合起来,在保留村庄传统文化的同时,植入个性化的民宿设计,使两者发生文化碰撞,从而达到丰富游客体验、增加村民创收、发扬韶山村特色文化的目的。在民宿带的中间地段增设集市,集市沿道路分布形成长条形的集市带。通过集市带与民宿带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集市一旦引入,便可将韶北村激活,为韶北村增添活力,让客人们能融入到韶山村传统的集市文化中去,同时也为村民们购物带来极大的便利。而游客的参与,使赶集的人群发生变化,商品的类型也将更加多样化,偏纪念性的商品、可体验的农产品制作工艺等也可纳入集市之中。
通过这次设计改造,试图将李氏祠堂民宿区打造成为田园生活浸染现代生活的优秀代表,揭示韶山村文化背景,提升韶山村价值,让游客在民宿中真正感受到韶山村的人文情怀。同时,李家祠堂民宿带将成为撬动韶山村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杠杆,将民宿与自然观光、农事体验、红色研学等相结合,形成“民宿+”的模式,将乡俗、乡情、乡风和乡土文化等要素有效串联起来,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意和服务,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策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突出韶山村特点,打破韶山村单一的旅游产业模式,打造属于韶山村自己的特色品牌文化。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韶山村的传统文化将会得到传承和发扬,村民生活得到长足的改善,激活了乡村同时,也增强了韶山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乡村振兴的落实与推进。

航拍图

“逢九集市”概况
悟成才之道
通过本次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强化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认知,只有通过亲身感受农村的土地,才能真正地了解乡村,了解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乡土作为我们的根,值得我们去守护。习主席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需要我们去保护,同时最重要的还是承载乡土文化的那份“乡愁”。而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当今,乡土文化渐渐被人遗忘,在调研的过程中,将目光聚焦于祠堂与集市也正是出于此考虑。

同学们说道,“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在一户村民家中找到的一本泛黄的族谱,也让我们倍感激动。这些都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乡村文脉的传承,能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文化铸魂,通过发掘乡土文化来激活乡村活力,推动乡村发展。”
“除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与感想,对于“小我”来说,这次的实践活动也使我们能走出校园,在“希望的田野”上丰富阅历,利于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承担起了社会责任,融入到“大我”之中,投身于国家建设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奉献力量,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作为国家发展重要力量的青年,我们应当勇于担当,勇于奋斗。”
调研小组成员:舒晓瑜、沈于磊、魏夏清、罗思阳、范文耀、李正刚、廖天怡。
责任编辑:金理琦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