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们在想什么,青年们需要什么,他们在哪里聚集,他们用什么方式交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是校团委副书记马华华老师思考并实践了15年的青春命题。
马华华。
做共青团工作的“全能选手”
15年前马华华满怀着对湖南大学、人民教师的无限热爱留校工作。“这是一种青春的留驻,在这里工作对于我来讲是一种享受。”马华华说道。
作为共青团战线的一名“老兵”,她多次负责社会实践、学生组织、基层建设、宣传等工作,无论工作量有多大,她都从不抱怨,“青春情•中国梦”、“我与祖国共成长”、“升旗仪式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我的团”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中都饱含了她的无数心血。
“马老师是‘拼命三娘’,工作起来像机器!”很多熟悉她的人都会这样说。对学生来说,更多人却愿意称她为“大学里的亲人”。有一位刚刚加入学生组织的学生,因无法处理好工作、学习和人际间的协调关系,多次打起了“退堂鼓”,马华华主动找他帮他卸下思想包袱。在马华华的鼓励下,这位同学经过努力,在学习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过校“三好学生”、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优秀志愿者”等荣誉。“能够遇到马老师真的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每次想到老师对我的无私付出,我都能更加坚定前进的脚步……”这位同学给马华华老师的感谢短信中提到。
“可能这就是‘为师’的幸福,同时也是共青团工作的价值,在这封信中我能找到奋斗的意义。”师生本为一体,马华华所有的坚定都来源于学生,来源于这些她输送出去的希望。
做引导青春发声的“护航使者”
在多年的共青团工作中,马华华体会到了青年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我意愿的强烈表达,为帮助他们正确发声,马华华有效占领网络阵地,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发声的机会与平台。
在“读懂中国”活动中,马华华积极为学生联系采访对象,跟学生一起找选题、定提纲、改稿件。她指导推荐的学生作品荣获教育部“读懂中国”优秀征文奖、省教育厅“读懂中国”征文一等奖。
马华华的朋友圈。
寒假期间,马华华带领团队小伙伴们制作了《湖南青年战“疫”》、《青春上岗,湖大团员青年向防疫一线报到》、《硬核:防疫小贴士》三个主题栏目,生产视频、音频、H5等高质量宣传产品3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30万次。涌现了“壹桌计划”发起人刘逸涵同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抗疫志愿者,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对我校青年抗疫典型进行了专题报道。“我为他们而骄傲,这是他们的作品,也是他们在疫情时期的担当,这种骄傲也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马华华说道。
湖大青年为湖北加油。
做托起青春梦想的“力量担当”
“他们需要的只是唤醒,我很高兴我的工作能够帮助他们唤醒自己的强大。”马华华一直想做一个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人,鼓励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长。
团学骨干们需要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她就推动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培训体系的构建。3年来,选拔数十名学生参与全国和湖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培养班,培养校院两级学生骨干1500余名,组织9000名同学参加全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选拔15名同学参与团中央“扬帆计划”,赴国务院参事室、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学习。她还组织学院团委书记积极“走出去”参加团省委各项培训,到兄弟高校调研,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
同学们需要深入有效的社会实践,她就精心组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组织100多支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支农等主题实践,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经济发展”等10余项社会实践活动品牌。
志愿者们需要更多的服务平台,她就积极引导学生志愿者把目光投向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建设上。先后组织优秀志愿者服务国际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清华会讲、中俄“两河流域”青年论坛等重要会议,仅2019年就组织2000人次参与服务“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非经贸合作论坛、中国航天日等志愿服务工作。她还积极推动西部计划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连续9年每年精心培训选拔11名同学赴隆回县开展扶贫支教。
“马老师,你知道我什么时候最能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吗?是当我即将离开实习部委时领导当着所有实习同学的面说‘湖南大学的学生真是不错’的时候,是当参会外宾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棒’的时候……”有一位多次参与骨干培训和志愿服务的同学,在毕业前曾对她说。
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责主业,也是马华华老师15年来的工作追求。“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共青团战线的一员,与这里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一起在满怀希望的青春之路上前进,在充满收获的成长之路上守望,在铺满梦想的奋斗之路上求索,这就是我们从事共青团工作最大的幸福!”
来源:宣传部 校团委
实习编辑:张萌萌
责任编辑:蒋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