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飞的故事。
从先飞的“笨鸟”成长为手握26篇期刊论文的科研“能手”,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评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飞,在电池碳基负极材料领域越走越深入,他说,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大三就进实验室学习了
王飞本科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大三专业分流阶段,他选择的是无机非金属碳材料方向。自那时起,他就与碳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他而言,碳材料的世界简单、精彩又生机勃勃。
大三学期,王飞获得了本校的推免资格,他主动联系导师和学长学姐,得知学院正在推进本科生进实验室的工作,他更是积极向导师刘金水教授申请大三就进入实验室。他坦言,对于未来的研究道路,他心里没底,只想尽快上手,“多学多看,就当是笨鸟先飞。”
勤能补拙,这一年有余的实验室经历让王飞受益匪浅,到研一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独立实验、基础表征、科研汇报、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这为他研究生发表第一篇高水平论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碳材料轻质、耐高温、高强度、可再生,可以应用在电池、医疗等多个场景和领域,也非常适合学科交叉研究。王飞正是选择了这一研究新思路,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碳材料电池储能动力学机制。
对于设计的课题,王飞给了自己不小的挑战。“思维不能停”是他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他做了大量的笔记,要求自己的大脑时刻保持清晰的理解力与专注力。一旦遇到问题,他就反复找师兄师姐讨论、解释,再自己去做实验论证结果。
高强度的学习和实验,终于让王飞在研一的时候就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这项研究主要揭示了醚基电解液在金属硫化物负极中的储钠失效机制,并提供一种碳限域的普适性方法去缓解失效。论文的成功发表让王飞感到“对自己有一个交代”的同时,也让他有了信心和决心转成博士,在热爱的领域内继续深造。
疯狂学习,快速适应
博士期间,他有两次联合培养的经历,不同环境有不同的科研模式,学科交叉和知识扩展的学习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使得他快速成长。
博士第一年,他被推荐到中科院金属所联合培养,金属所里许多碳材料研究方向的学者都是来自湖大的知名校友。前辈们经常鼓励王飞做研究不仅要提高理论水平,更要积极响应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校友的鼓励激发了他的内生动力,看文献、做实验、采数据,没有一点儿含糊。王飞现在仍记得在位于东北的金属所采集实验数据的经历,夏天干燥到流鼻血,冬天冻到手脚麻木,他都不敢停下研究的脚步。为了验证碳材料在碱金属离子电池中的动力学普适性,他要来回跑到实验室里去装电池,验证材料的性能,在能“冻掉鼻子”的雪夜里,不好打车,他也只能走着回去:“我几乎是一个人扶着树和栏杆踉踉跄跄地走,心里想的就是要保护好刚装好的电池!”
付出就有收获,这些辛苦所得的数据,应用在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里,论文成功发表在能源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上,也正是从这篇论文开始,王飞真正被碳材料的魅力所折服,并在心里许诺要把碳材料的研究做得更加深入。
现在,王飞又进入了季华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主要研究课题为碳基负极的商业化应用研究和电镜表征技术探索,这期间他又发表了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9篇,其中包含一篇在《先进能源材料》上发表的封面论文。
在新的实验室,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他都没有懈怠,反而对于疯狂学习很“上头”,他说,“从小白开始,疯狂学习,快速适应,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磨炼。”
做科研绝不能“懒惰”
2023年,王飞再获国家奖学金。他分享经历,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和激励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把好学风传承下去。
回顾自己的科研路程,王飞认为要做一个合格的科研者,就不能“懒惰”。学术研究不仅要求身体机能上的勤奋,更要求能够灵活运转的脑力。
在学术之外,王飞也会通过各种兴趣活动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他热爱运动,对阅读和写作也颇有兴趣,周末则常常去大自然徒步。这些活动不仅能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也构成了他理解生命的多面触角。
谈及在湖大的学习和生活,王飞频频提到对自己帮助颇多的导师和师兄。他认为自己获得的成绩离不开师门的传承和师门内部的团结协作。
如今,在导师的建议下,王飞正在准备美国高校和行业顶尖的实验室博后申请。他希望自己继续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新的环境里面重新开始,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继续为湖南大学碳材料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他说,“那些曾经的目标和诺言,终究会穿越人流与时光,最终与我们相遇。”
来源:融媒体中心 研究生工作部
实习记者:钟雅洁
图片:受访者供图
责编:余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