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煊:热爱城市行走,很City

时间:2024-10-10 14:47

一边观赏岳麓山上日出东方的壮丽景色,一边了解“城市廊道”的基本概念和长沙的山水格局,这样的CityWalk你喜欢吗?

她带着已有课程和研究成果热情投身“行走长沙”的旅途,带领大家体会流淌于网红城市的美学意义,感受夜长沙的魅力。

她就是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陈煊,坚实站在“日常”这块扎实广阔的土地上,在湘水麓山的连绵青绿之间,探索未来。

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煊。

“行走长沙”:像“导演”一样上课

早在2022年的“七夕”,首期城市规划设计“行走长沙”活动就浪漫启幕。主办方从近百位报名的“城市行走推介官”中选出24位市民,在陈煊的带领下,一起登岳麓山、天心阁,体验长沙“山、水、洲、城”的魅力,感受城市山水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的意义。“在城市中揽岳麓山脉和湘江州岛入城,非常动人。”陈煊说。随后,在推荐官们的簇拥下,“登岳麓观日出”竟成为了那年夏秋之交的爆火城市公共社交项目,而这不过是早期湖大人的生活日常。

“登岳麓观日出”。

陈煊为“行走长沙”设计了公众参与调查、实地行走、公开讨论、公共展览的新模式,共分为“洲城韵律”“星城夜宴”“江河蓝绿”三次Citywalk。“根据多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已探索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展开城市行走的工作模式,这次实践初期的研发任务在学校内已基本完成。‘行走长沙’是与职能部门共同服务社会的过程。”据陈煊介绍,活动线上线下阅读关注总量已突破50万+次,至今,还有大量社会组织继续在这三个主题中发酵,从中可见当下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们对中国城市环境人文思想和知识有着巨大的渴求,并且他们希望能更多与科学研究工作者直接进行平等、坦白的交流。

陈煊表示,集中性研究成果《众见长沙》展览在去年十月份已在长沙规划馆展出,但追踪和解读长沙市区内公共空间与公众互动模式会继续,后期会与行走活动主办方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沙规划展示馆合作,继续转化已有教学与研究成果以服务市民。

1547C5

行走长沙项目陈煊工作室学生手绘趣味地图。

160491

D6A0A

三次行走长沙后《众见长沙》展。

陈煊说:“登高路受大家喜欢,有一部分是能体验坡地和平原切换的感觉,城市行走的方法就能让市民更好地去体验这些环境。”

而像行走项目中用到的场景技术其实都来自平时的设计教学技术升级。平时课程中学生经常需要实地调查,制作真实、具象可视化的模型以探索空间的维度。“如果作业能够被设计场地中相关利益人理解,我还会给他们加分,这是对学生观察、调查、分析、表达、行动等能力的基本锻炼。”

在实践中,学生偶尔会有些胆怯,也会碰壁。建规院22级研究生李杼欣说:“陈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学会观察和共情,多去反思真实场地中具体的人的需求与空间的关联,设计师是站在多方角度思考共识的角色。”

112298

课堂针对模型的小组讨论。

E8748

学生制作的西文庙坪一家店铺模型。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给予了陈煊很大自由去探索授课新方法。

陈煊主讲的《城市设计-社会实践》课程,于2023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课程建构中,陈煊遵循建构教育者行动网络的理念,需要不断与设计艺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讨论合作。进而以“行走式”方法展开与社会真实场景的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很考验教师的领导力、组织力和社会资源联动能力。陈煊时常感觉需要像导演一样统筹,虽然实施起来比较辛苦,但她也乐在其中。

19981E

陈煊工作室内景。

这套行走的课程和已有成果受到广泛欢迎,目前篇章性的内容,一方面已经服务于省、市职能部门的工作,包括对省级、市级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岳麓山风景区、市历史街区具体场景的更新;另一方面促进了长沙市公众参与的平台建设。

但在陈煊看来,对该项工作体系化的梳理更主要在于对教材的研发,“我们现在正在做教材案例整理和比选,至少可能需要两到三年完成。”陈煊说。

学术生涯:游走于哲学与常识之间

从本土走出去,观访国际前沿后又重回祖国,陈煊身上是那一代学者的缩影。

她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当时,“学生街”成了她独特的研究案例,通过追溯那条街道的前世今生,最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高校外周边地区“学生街”现状调查研究》一文,是陈煊学术生涯的开端。在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深造后,导师龙元教授挑选武汉市汉正街的改造更新作为陈煊博士论文案例并建立了英国卡迪夫大学合作培养。博士毕业后,陈煊回到湖南大学,此时国内大部分城市进入了快速城市更新阶段。她不遗余力地通过教学工作坊、资政报告等不断呼吁对中国城市空间社会化过程关注。2016年办完一次关于“马老尾菜市场”工作坊之后,陈煊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全球人居环境中心与Margaret Crawford教授共同开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合作研究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日常生活模式。

56C94

团队与导师龙元教授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

702AB

陈煊与导师Margaret Crawford教授。

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工作期间,陈煊翻译了导师《日常都市主义》一书。书中有一句话:“都市主义要求对设计师彻底重新定位,将专业专家的权力转交给普通人。”这句话贯穿在陈煊的学术实践项目中,那些能接触到普通人日常生活场景的项目,成为了她的首选。她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自建街市及其邻域功能动态特征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夜间日常生活区的建构过程、活力机制与更新治理路径研究》均坚持从菜市场、夜市等国人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去探讨日常生活文化的活力。在国外近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她会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每周跑一个当地农夫市场、夜市、跳蚤市场项目,与当地的管理团队讨论空间组织运营模式,再想中国化的具体问题。

839F9

陈煊考察农贸市场留影。

“与西方学者、企业、实践者对话时,我既要理解他们的进程,又要保持对中国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免被带跑。”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往照搬西方城市模型带来的问题已经显现,如何解决城市化中滞留出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生活文化发展问题,是陈煊一直在思考的。

未来:深化“产学研”合作 推进成果转化

关于未来,陈煊说:“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似乎每一个学科都面临跨专业融合,知识不断重组和重塑。从产学研出发,做真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和团队的工作希望能播下‘场景信息平台建设+生活文化研究+行动教学’的种子。”

针对“夜间生活与社会资本、街区之间的关系”“休憩生活与山水环境认知”“养老生活与公共服务”等议题,陈煊策划了一系列“行业对话”“项目合作”实践,加强在校学生、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链接,对话、讨论、合作、实践、往复,希望通过深化“产学研”建立一套中国日常生活场所的营造方法和技术体系。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这八个字引领着陈煊,在这片自由进取的热土上,不断建构未来。


来源:建筑与规划学院 融媒体中心

学生记者:刘凌艺

责任编辑:胡青璇

图说湖大
  • 【组图】湖南大学2024级新生报到
  • 【组图】毕业快乐,前“图”似锦
  • 【组图】在湖大,运动不停“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