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从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之路谈如何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

时间:2021-05-08 15:41

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迅速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纳并作为改造中国的行动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路先锋,毛泽东并非生来就是执着的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毛泽东在选择并坚定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之前,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清算,直到1920年(27岁)才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历程、鲜明特征及其借鉴价值都值得当代学者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追根溯源,也是从源头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逻辑的探究,对于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对青年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历程回顾

青年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在少年时期在韶山农村接受了不连贯的私塾教育和启蒙教育,期间还经历了近两年的辍学务农在家自学时期;1911年来到长沙之后,先是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就读半年后离校当兵;1912年进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数月后离校到省立图书馆自修;1913年考入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直至1918年夏季毕业,共接受5年半的系统教育。在进入湖南一师之前,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学知识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但仅仅限于封闭乡村所能获取到的有限书籍和个别教师的影响。在进入湖南一师之后,毛泽东得益于湖南一师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杨昌济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逐渐深化了对于湖湘文化的研究,并系统学习了西方思想理论,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主导、中西方文化兼容的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坚持二元论哲学世界观,推崇教育救国论,主张“圣贤救世”,认为救国救民的根本路径是要开展哲学和伦理革命。

湖南一师毕业之后,毛泽东曾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开展“新村”试验和革命活动。此时,毛泽东的思想上充满了二元论、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多种思想。1918年,为组织领导新民学会会员出国留学,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实验主义、工读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大量的新理论新观,理论视野得到了极大开阔,各类思想交汇形成了“大杂烩”的状态,其知识结构更加复杂,但思维主导并不明确。

随着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迅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实践运动中。作为一个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青年活动家,毛泽东坚持把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显现了思想结构上的多样性:在哲学认识上,初步提出了“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等实事求是思想和“民众力量最强”的唯物史观思想,但仍未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在道路选择上,高度赞扬十月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却不赞同“有血革命”“炸弹革命”的形式,依然钟情于温和的“忠告运动”“呼声革命”,主张以改良的方式推进社会变革。在“驱张运动”请愿失败之后,毛泽东开始从全局和社会制度变革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对湖南和中国进行彻底改造,逐步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改良主义思想,转而猛烈学习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1920年起毛泽东开展了创办文化书社、建立俄罗斯研究会、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等马克思主义的各类实践尝试,并组织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湖南人民自治运动,由于毛泽东思想中仍然存在一些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想残留,依然幻想通过渐变式的点滴改良实现全国性的总革命,致使湖南人民自治运动最终失败。毛泽东为此进行了深刻反思,明确提出了通过彻底革命的方式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目标,主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组织,确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鲜明特征

青年毛泽东实现自身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是经历了多次理论比较和实践检验的综合结果。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环境、主体认知、实践推动等多方影响因素。但综合来看,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存在着鲜明的特征。

一是始终坚持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毛泽东从少年时期就萌生了爱国情感和救国志向,尽管思想认知多样,思维结构复杂,并且经历过多次激烈的思想变化,但青年毛泽东心中救国救民远大志向的这根“主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对于各类思想观点的取舍始终以是否能够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各类实验和实践活动也坚持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为中心。

二是始终坚持学习吸纳和独立思考。从整体上看,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吸纳的过程。毛泽东擅长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如海绵吸水一般汲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汇聚形成了极为丰富浩瀚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也十分善于在于师友和前辈的切磋交流中吸取智慧,通过与杨昌济、黎锦熙、蔡和森、李大钊、陈独秀等师友的交流,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理念,更加深了对于各类思想的比较和认识,加速推动了其思想转变的进程。

三是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检验边总结。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毛泽东认同经世致用的理念,反对坐而论道,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方面把从书本上学习得到的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并检验,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吸收新的体验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对于思想结构中的各种元素都要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加以取舍,例如一师毕业之际与同学在岳麓山下开展空想社会主义实验,在《学生之工作》一文中提出了新村主义实验规划,创建工读互助团开展工读主义实验,成立问题研究会开展实验主义实验,组织驱张运动进行改良主义实践等,以实践的可行性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并且在各类实验和实践之后都十分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找寻救国救民的科学指南。

三、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之路对于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借鉴价值

回顾和总结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和主体力量。进入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挥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汇集地,青年毛泽东由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为高校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充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理想信念状况不仅关乎青年自身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实现思想转变,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从少年时期就树立并始终坚持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影响,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四史”,在学思践悟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二是警惕多元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年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思想、后现代主义等各类社会思潮通过网络途径加速传播,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对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高校要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师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三是注重开展青年学生的实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和锻炼。青年学生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拔节抽穗期”,实践是将知识上升为经验、将道德内化为习惯的重要过程,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高校要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持续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把所学所思转化为身体力行,切实做到知行合一、言行贯通。

(作者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实习编辑:张萌萌

责任编辑:周丹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桃子湖!
  • 【组图】在湖大,紫藤花都开好了!
  • 【组图】在湖大,拥抱春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