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党政联席(扩大)会议,认真谋划、积极部署、扎实推进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年”活动。
按需引才,承担重任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优秀+刚需”原则,精准引才,补足学科短板。
在学院实施的青年教师领航计划中,学院引导青年教师心系“国之大者”,以国家急需、关键必需为标准,凝练科研方向,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强国使命。
一批青年教师通过参编指南、整合资源、协同合作等方式,申报、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23年,学院承担重大重点类项目的负责人中,青年教师占比62%;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负责人,青年教师占比79%;新增经费200万元以上的项目负责人占比61%;到账经费100万元以上的占比69%。
国家级青年人才徐先东教授是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项目已于5月15日启动;张世国教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专项、湖南省揭榜挂帅项目等;刘继磊教授主持的“硬碳负极材料及关键技术”项目、杨斌教授主持的“陶瓷压力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项目成果转化效益明显。
课程改革,聚焦实践
学院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将“培养高质量人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理念融入到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团队组建、课程内容规划等人才培养全链条中。
新版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
新版培养方案坚持科学性与工程性并行,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12门专业核心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加强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学院采取“揭榜挂帅”制度,全力打造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统筹规划教学内容。
结合在先进金属材料、关键电子材料、特种炭材料及前沿交叉材料等方向上的学科优势,学院以科研反哺教学,围绕相关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各方向分别设置了10门专业课程,为毕业生储备相应的专门知识以及培养发现、分析、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院引入中国五矿、中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的20余名行业专家作为企业兼职教授加入课程建设,通过校-企联合专业课程的开设,加深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理解,为学生从事相关方向基础研究或企业研发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学院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有关轻量化材料、磁性材料、光电材料等实践训练课程,其实践材料主要来源于行业头部企业,实践设计紧密围绕实际生产过程。在生产实践环节,学院与中国五矿、中核集团、中国中车、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保持常态化联系,并建立联合实践基地,提升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
链接资源,赋能发展
学院积极对接中央、地方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学院先后与中国五矿、中核集团、中国兵器装备、中国有研集团、中国中车、中国二重、国能集团、京东方、宁德时代等央国企、龙头企业合作,在航空航天、核能、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进行人才培养、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交流。
学院联合领域内优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打造重大平台及研发中心,已与株硬集团联合共建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华南光电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微纳光电联合研发中心,拟与时代新材共建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等。学院通过组建创新团队,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联合攻关重大项目,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