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了家了,哪里能躺一下就睡哪里!”

时间:2022-03-30 18:48

你知道吗?

有的“大白”就是辅导员“变”的;

网线是辅导员买来的;

饭菜是辅导员送来的;

辅导员的私家车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供货车”

隔离了是辅导员一直陪着我们

3月26日起,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周六的节奏。校区封控、紧急摸排、转运隔离、线上教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辅导员们毫不犹豫勇敢“逆行”,驻守疫情防控最前线。

他们与同学们同吃同住,24小时手机震动不断,强打精神的眼里布满血丝,闻声而动的神经时刻紧绷。他们在战“疫”下冲锋陷阵,用满怀温情的话语和坚定的行动,守护健康与安全,传递温暖与力量。

“行!交给我!”

“没有其他可调用的人了,徐老师,请你马上前往天马园区接管3区19栋!”

“行!交给我!”

被临时征召的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徐晓宇,接替担任天马宿舍园区3区19栋楼栋辅导员,该楼栋大部分同学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前医护人员实在抽不开身,徐老师,请你护送这批学生安全转运。”

“行!交给我!”

经过应急培训,徐晓宇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3月27日晚,紧急转移302名学生前往隔离酒店;3月28日下午,转运120名学生前往隔离酒店。并挑起了驻扎隔离酒店的重任。

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徐晓宇化身“大白”。

安抚学生心情、保障隔离用餐、展开核酸检测、组织学生转移……“一直都在忙,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徐晓宇告诉记者,转运期间,他近36小时没有合眼,不但负责19栋整楼的学生,还要兼顾自己学院学生事务。

徐晓宇与学生在群里交流。

“八点配早餐是不是有些早了?”“来来来,群里摇号抽签,幸运儿可满足额外零食需求啦”……这位临时接棒的“家长”想方设法与学生拉近距离,活跃着学生群里气氛。

特殊时期,徐晓宇兼顾化工院和信科院两个学院的辅导员工作,“化工院的同学们知道我来了酒店,都在群里给我加油打气,也很体谅我的工作。”

同学们给他留言时都会说,“我的事儿没那么急,导员儿你有空再回我”“导员儿保重啊”“今晚早点休息吧”……他很庆幸得到学生们的理解、支持。

“自己没太想危险这个事儿,听到缺人我就上了!”第一次穿上专业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的辽宁小伙徐晓宇,因为家乡也曾经历严重疫情,对于“抗疫”工作有着更深的责任感,“既然我在学校,这里有学生、有需要,就要对他们负责。”

“我最怕被隔离的学生有情绪、不开心。”与学生一起安顿在酒店后,徐晓宇开始琢磨着让大家如何呆得更舒心一些。他全面了解了隔离学生的用餐口味需求,第二天就与酒店交涉更换了配餐菜品;在他的协调下,小部分学生更换了条件较差的房间;他还主动为同学们购置了香梨、橘子等水果。

“在酒店隔离的学生有些正面临毕业关键时期,有几位刚刚提出‘需要插排上课办公’的需求,我得给他们想办法去。”匆匆结束与记者的通话,徐晓宇又去取物资忙活学生的事了,“今天半夜还要做核酸。”

在接到新任务前,徐晓宇将在隔离点一直驻守陪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疫情当前,需要有人站出来,做一点事情,承担起一些责任,就这么简单。”

“别担心,有我们在!”

“今天是到德智园区的第四天,现在跟同学们一起封闭隔离。”

总算拨通了电话,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李京松用嘶哑的声音向记者介绍,在学校下发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备,随后赶往德智宿舍园区。

李京松主要负责片区的楼栋协调,协调组织7、8栋楼栋核酸检测、日常统筹报送事宜,以及德智园区疫情防控专班专办的后勤保障。

“一开始,我们人手特别不够,15人专班小组每日要协调园区内5600余名湖大学子核酸检测和日常保障工作。”李京松疲惫地说,“确实是特别忙。”

深夜工作中的李京松(右)。

目前园区内主要以总协调、楼栋辅导员、学生三级分层推进工作。辅导员们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上传下达、统计数据、秩序维护、领取物资并发放给学生。

虽然园区里安排了住所,但这几天都工作到深夜,担心突发状况发生,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早会,李京松和同事们纷纷选择就在办公室和衣而眠。

最初和同学们接触时,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张家辉能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的不安。“宿舍园区封起来后,个别同学产生了一些焦虑情绪,”张家辉说,“在组织同学做核酸检测时,我们只有会耐心安抚,告诉他们有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找辅导员。”

启动“网课”模式,网络不稳定、影响教学怎么办?

“大家接龙,下午统一给大家采购!”

学校信息化办倡导同学们采用有线网络,大家对网线的需求大增,张家辉在年级群内发起接龙统计需求。“同学下单,老师跑腿,我几乎买空了周边超市,”张家辉说,当天共为学生发放网线140余根。

张家辉为学生购买、发放网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温铭也是自3月26日中午入驻德智园区,深入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辅导员之一,“我主要负责德智2、5、6栋区域调度工作、园区疫情防控数据填报工作及园区青年志愿者协调工作。”

已经记不清打开过多少个表格、修改了多少份文本、接打了多少个电话、耗完了多少个充电宝。“熬过来了!”温铭感慨,目前园区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开展”,他一直跟身边同学加油打气,“别担心,有我们在。”

undefined

温铭统计、核对园区疫情防控相关数据信息。

“码虽红,工作不停歇!”

“叮铃铃…叮铃铃…”每天早、中、晚的固定时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柳力元的手机闹钟便会准时响起,这三个闹钟是每天用来提醒自己去搜集、核对疫情相关信息的。

“码虽红,工作不停歇!”这是柳力元在朋友圈立下的flag。

目前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的柳力元,负责整个学院本科生841人的信息报送,每天统计红黄码表、隔离表、轨迹摸排表和每日核酸检测情况统计表,近三天内上报了10余个文档。

柳力元处理信息报送工作。

挨个同学摸排、挨个班级通知、挨个年级群发通知……确保841名学生每天都有及时上报健康状况和体温记录,做到“一日都不能停”。

数据摸排的工作细碎且繁琐,只有将数据摸排工作抓早、抓细、抓实才能为疫情防控整体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技术支撑。

“我们本科生总共两位辅导员,既然我无法前往一线支援,那就争取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柳力元说。

“向老师,我有一些发烧。”在与记者通话间隙,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向思卿接到学生求助信息,她立马挂断电话,熟练地拨打了岳麓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电话,为学生联系转运就医事宜。

在接下来记者与向思卿的短暂通话中,她陆续处理了四个临时来电。“不好意思,手机一响肯定是学生的事情。”

“我也是红码人员,”28日凌晨2:00,作为入驻园区辅导员,向思卿协调所在楼栋300名同学进行转运,凌晨4:00她随270名同学顺利入住隔离酒店,“加上第二批转运来的94名同学,目前隔离酒店的一共有366名学生。”

“我现在身体状况挺好的,”目前,向思卿主要负责隔离点学生的信息统计以及与酒店的对接工作。

向思卿协调组织学生转运。

隔离中仍在线上工作的向思卿(左)。

“刚开始压力很大,连续两晚通宵处理各项事务,”与记者的通话中,向思卿的声音仍旧透露急切与疲惫,“昨晚一点半睡下、早上七点起来,相较于前几天,现在算是调整过来了。”

“隔离生活十分规律。”向思卿介绍,每天“陪伴”学生按时起床、按时测温、按时上网课,虽然无法见面,但是感觉心却靠的越来越近,临时的小集体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

“担心学生在这样的隔离环境中难免会有心理波动,我每天会跟大家群里找找话题、聊聊天,发发表情包、斗斗图什么的。”隔离中的师生,虽然不能线下相见,但辅导员关切的叮嘱和忙碌的身影,让所有的同学感到踏实与安心。

用私家车当“餐车”

“望麓桥园区的学生目前用餐困难怎么办?”

“走!咱们送餐去!”

经济与贸易学院300名学生住在望麓桥学生公寓,同学们无法出宿舍用餐,“特殊时期食堂供应还没跟上,为了学生能尽快吃上饭,学院决定组织自行送餐。”经贸院党委副书记李曼介绍。

“买好一些,我们就尽快安排送过去。”辅导员蔡婕萍说,“量大的时候有的就用私家车运送过去,量少的时候就用自行车送去。”园区保安亲切地称他们的车为“餐车”。

李曼介绍,有的辅导员老师连续几日连轴转为学生们送餐,就是为了保证孩子们都能及时吃上一口热饭。

“回不了家了,哪里能躺一下就睡哪里。”李曼说,她和胡煊赫睡办公室沙发,蔡婕萍借住在校内同事家,艾克帕尔·吐地住在园区。

3月29日晚上,四天未归的李曼终于抽出时间和女儿视频了几分钟,女儿抱怨地说:“妈妈,你的眼睛一直在看电脑,都没有看我!”

从核酸检测到陪同问诊,从送餐组队到校区驻守。不落下一个学生,不模糊一个信息!辅导员们在初春的寒风中挥汗如雨,在校园的角落里奔波不停,用行动与坚守诠释“和学生在一起”的无悔誓言。

“疫情管控的确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老师在全力保障大家的学习生活。上周六就地静止的通知发出来时,面对群里同学们的不知所措,蔡婕萍老师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出来安抚大家。”经贸院2020级本科生张若丹十分感慨,“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克服困难,早日战胜疫情。”

经贸院为学生制作并下发了疫情防控相关事宜提醒图。

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责任。自疫情突发以来,辅导员们返校待命,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一线。

关爱园区学生、摸排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动态……他们也是为人子女,他们也是为人父母,他们也有家人急需照顾。但他们毅然舍小家、为大家,以高度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全天候陪伴、全方位育人,这不仅是因为肩上的责任重大,更源于对辅导员工作的爱、对数以万计学生的爱。

来源:融媒体中心

记者:周丹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周丹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