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杨教授团队揭示血液罕见病发病潜在新机制

时间:2025-09-28 17:00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是一类罕见的代谢性血液疾病,病人因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血红素合成受损以及底物原卟啉(PPIX)在皮肤、肝脏等组织器官中的积聚。原卟啉具有光敏性,经阳光照射就会引发皮肤光毒反应,导致疼痛、红肿甚至长期损伤。

近日,湖南大学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梅杨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了Rbm38-Fech调控轴在红细胞血红素合成中的关键作用。RNA结合蛋白Rbm38在红细胞发育的终末阶段特异性高表达。通过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团队研究发现缺失Rbm38会导致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易溶血,并出现类似卟啉病的症状,包括血红素合成障碍、原卟啉积累以及皮肤光敏反应等。

研究团队进一步证明Rbm38通过调控Fech基因的可变剪接、mRNA稳定及翻译,影响亚铁离子与原卟啉螯合生成血红素的过程。此外,人类RBM38基因的单核苷酸变异也被证实与红细胞中原卟啉水平相关。该研究揭示了Rbm38通过转录后调控Fech的表达,参与血红素合成及卟啉代谢的关键作用,为临床贫血治疗和卟啉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近日,该研究成果以“Rbm38 Deficiency Impairs Erythroid Heme Biosynthesis and Induces Porphyria via Reduced Ferrochelatase Expres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血液学高水平学术期刊《Blood》。

湖南大学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谢心舒、硕士研究生邹艾伶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蕾为共同第一作者,湖南大学梅杨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南华大学、湖南大学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校内外同行的大力帮助。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血液学会基金、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5028783

来源: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

编辑:卜瀚韬

责任编辑:余楚倩

图说湖大
  • 【组图】用镜头定格,属于“我们”的毕业时刻!
  • 【组图】湖大人,开跑!
  • 【组图】千年学府的“春日限定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