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新闻】
2019年5月17日晚7时,受全民阅读中心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晓航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幻想、危机与选择”的精彩讲座。

晓航先生是首位凭借科幻小说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从1996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写作200万字。他的作品曾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并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十月》文学奖等其他国内各大奖项。

晓航先生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经做过科研、当过电台主持人,现从事贸易工作,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并凭借作品《师兄的透镜》获得鲁迅文学奖。普通人眼中已经成功的他却形容自己“终于成了我最痛恨的那种人”,他来到湖大,想要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挑战、成就自我的故事
第一次危机
晓航先生的大学生活很轻松,他戏称:“我的主要业务是踢足球,次要是喝啤酒、坐着看女孩儿,再剩下的时间才用来学习。”毕业前,他前往首钢实习,在那里,他遭遇了第一次危机。那时候工厂的环境很差,一眼望去只有单调的黑绿色。有一天走在路上,晓航突然看见一位认识的师兄颓丧地躺在那儿,不复他以前在学校时的春风得意。这种状态的转变刺激了晓航,他从浑浑噩噩中醒来,开始思考人生:“我是不是要在工厂里和钢铁打一辈子交道?”答案当然是“否”。晓航先生幽默地说道:“于是我决定——回家啃老。”

第二次危机
后来在家人的安排下,晓航去了科学院做超导研究。晓航形容那时候的自己“只能看懂人类的基本情感”,搞不懂精英同事们信手拈来的高深术语。再加上专业不对口,为了跟上科研的节奏,他只能从早上九点学到晚上十二点,压力很大。当时科学院的待遇并不高,每个月只有70元的工资,但是他不到二十号就用完了。晓航的女朋友晚上来实验室看他,只能睡在他找来的白色泡沫板上,盖着报纸当被子。这样的窘境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真的背负起该尽的责任了吗?
接着,一份国内物理学泰斗写自己对人生理解的复印本开始在同事间传阅。晓航看完这本书后,注意到“也许”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于是他产生了疑问,极其聪明的人终其一生都不能了解这个世界,那他还要把自己如同蚂蚁般的一生投入到对真理的无限探求中去吗?在这样不断地思考与反问中,晓航越来越迷茫。某天,院里的领导找晓航谈话,让他去做商业开发,翻译过来就是“他不是搞研究的这块料”。这对当时信奉“唯有读书高”的晓航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危机。
第三次危机
接着,抱着“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的决心,晓航在妹妹和女友的劝说下去应聘电台主持人。经过困难重重的初复试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留在了电台。刚开始在电台工作的日子,晓航如鱼得水。但仅仅一年之后,他积累的知识就耗尽了,只能靠着稿子机械地念节目内容,再无新意可言。
电台工作期间,晓航顺应时代潮流,尝试着考对外经贸大学。考上后,他回去继续上学,两年后被分配到外贸公司从事贸易工作,本以为生活可以一帆风顺的他又迎来了第三次危机。广交会举办期间,晓航作为临时参展人员,需要和一群人挤在一起排队,再加上天气炎热,他觉得十分难堪,“我就像挤在建筑工人中间一样,存在感很低。”当时他就想自己是不是又来错地方了。之后晓航才开始尝试写作,借小说治疗自己、调整状态。
选择、梦想与人生
晓航先生遇到过三次危机,也对应着做出了三次选择。关于选择,他鼓励年轻人要勇敢,不要怕走错路,并且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现实一些。关于梦想,晓航先生认为人一定要有梦想,而且“一个人要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口中的自己。”关于人生,晓航先生抛出了三个问题:自我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应对挑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表示,这些问题将伴随我们终身。晓航先生将自己比作“六十分”的普通人,并给出了“普通”的忠言:“面对危机,迎接变化,不畏挑战,野百合也有春天。”
现在的晓航先生仍在面临危机。2010年开始,他的手机陷入沉寂,没有什么短信、电话,“这种沉寂笼罩的生活会是另一个危机吗?”他不禁想到。之后他参加了一次文学论坛,结束后偶遇一位曾坐过牢的作家。这位作家表示自己是在监狱里看了晓航的小说,才立志从事文学创作,是晓航的作品拯救了他。但是晓航先生却觉得自己被这位作家拯救了,他获得了信心,开始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他还展望了自己的未来:“我之后还想拍电影、开分享会。”第四次危机迎刃而解。如晓航先生所说:“理想是照亮前行的一盏灯,关了灯的生活会很无聊。”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大学中如何平衡学习与兴趣?”“没有资格啃老的普通人怎么平衡梦想与现实生活?”“人生中会不会有一些弯路必须要走?”等问题,晓航先生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晓航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他在面临危机时所做出的选择,并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一部分,他风趣幽默又不失真诚的演讲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责任编辑:廖芷姗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