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为人师表、德高为范的优良师风,树立优秀师德典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日前,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第八届“师德标兵”暨第三届“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模范”评选活动正式开展。
经各基层党委(党总支)酝酿、研究、推荐,学校相关部门对候选人审核,共确定16位老师为第八届“师德标兵”候选人,17位老师为第三届“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模范”候选人。本网特刊登33位候选人先进事迹简介。

王双印,男,1983年10月,中共党员,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王双印老师是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在高性能电催化、新型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自2013年入职湖南大学起,王双印已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0余篇(影响因子IF > 10的20篇,包括6篇Angew. Chem., 6篇Adv. Mater., 2篇Energy Environ. Sci.,3篇Adv.Funct. Mater., 3篇Nano Energy),其中23篇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6篇为ESI热点论文,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论文已被Nature Mater., Nature Nano., Nature Energy等知名期刊论文他引5600余次,H指数达到37。王双印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担任2018电催化与电合成国际研讨会主席,担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副主编;以第一发明人、湖南大学为申请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组建石墨烯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所培养的学生1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湖南省首届“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何赟泽,男,1983年12月,中共党员,博士,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赟泽老师积极投入本科生教学,采用雨课堂、对分课堂、演示实验、问题驱动、英文定义追溯等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钻研线上线下混合式与讲授实验讨论三维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指导2016级本科生获2项SIT省/国家级项目支持。指导的2016级硕士生杜博伦发表2篇1区SCI论文,并于2017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2018年校优秀毕业生推荐资格。指导的2017级研究生陈胜在研一发表1篇1区SCI论文。联合指导的博士后杨瑞珍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一等资助。他长期从事质量评估、检测监测及新能源方面科研工作。2018年与英国巴斯大学联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复合材料微损伤的无损检测和成像”。目前,主持自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重大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检测监测及维护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项目20余项;获得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三等功等奖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43篇,Google学术总引用1500余次,H指数为24;是40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已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在荷兰Elsevi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受长沙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授权专利10余项。2015年,在Elsevier的第三方咨询报告中,被评为世界级领先学者。曾获2017年新教师微格大赛和湖南大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电气学院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冯垚径,女,1985年10月,中共党员,博士,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冯垚径老师一直坚守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电机学”这门公认的本专业“四大天书之首”课程,钻研出一套“画文为图、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描述解释晦涩难懂的物理问题,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专业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提出的包括学习、专业、考研、就业甚至情感方面的问题,都一一耐心解答或提供参考意见。科研方面,坚持以身作则,遵守科研道德规范,强调“先做人后科研”,教育学生摒弃浮躁、求真务实。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借助与学生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课业交流、每一次科研课题讨论,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性关系。对研究生的培养,不盲目追求科研成果,尊重、理解并且信任学生,引导其发掘自身潜力。所带研究生均具备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发展。从教6年来,除去2016年休产假的时间,累计承担教学时数1100余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26人次,指导毕业研究生2人;2017年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二等奖;2014、2015、2017年度考核“优秀”;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0余篇。

丁国胜,男,1983年6月,中共党员,博士,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丁国胜老师自入职以来,承担《村镇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及《城市设计》等8门课程教学工作。教好书: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合到课堂,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和前沿的知识框架。根据实际还探索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育好人:利用担任2015级城市规划班班主任和班导师的机会,就专业发展前景以及大学生活适应等问题展开了多次研讨,在论文、项目申报以及出国就业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建议。2016年成立健康城市研究室,主持国家课题1项和省部级课题1项。围绕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团队共同奋斗,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全面帮助学生能力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践行好师德师风:参加理论学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将党和国家最新理论和政策融入到教学科研当中。主动承担公共事务,虚心向优秀老教授和优秀青年教授请教,严格要求自己,用正能量影响同事和学生。

向铁生,男,1984年9月,中共党员,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助理教授。
向铁生老师自2013入职,五年来,承担了《文献学》、《唐诗精读》等7门本科和研究生核心及专业选修课程,累计教学1200余课时;指导硕士研究生17名(毕业7名,在读10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8篇;对于较为繁重的教研任务,他能“以教为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授课方式多元,风格幽默风趣,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广受学生好评。课堂教学以外,向老师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益友”。向老师利用个人交谊,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在文学院研究生中设立“九麓国学奖”,每年额度八千元,在本科生中设立“毓文奖学金”,每年额度一万元,帮扶优秀、家庭困难学生。获奖学生累计30余人。2017年“十九大”期间,某学生因情感问题自杀,在朋友圈发布“遗书”,时为凌晨二十九分,向老师马上报警并协同警察寻找该生,苦寻一夜找到,时该生已服毒,经过抢救成功救回。向老师还担任“湖南省民间古籍保护协会”首任会长,在湖南图书馆策划了“册府遗珍—湖南珍稀文献展”及两场古籍保护传承公益讲座,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2016年,获评湖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7年,获评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案例。

马勇,男,1984年9月1日,中共党员,博士,金融与统计学院副教授。
马勇老师在国际著名金融期刊《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和国内权威期刊《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含录用)论文15篇,其中SSCI/SCI期刊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入职四年来,先后承担了《计量经济学》、《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学》、《随机过程》、《金融随机分析》、《动态规划与随机控制》、《走入金融世界》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近三年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272,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指导的首届学术研究生(研二)论文已被国际SCI期刊录用,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指导的本科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获H奖(二等奖)。曾获全国财经高校教学比赛三等奖。

冯页新,男,1986年7月,群众,博士,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
冯页新老师2015年入职湖南大学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在工作中。除承担本科生“光电信号处理”“光电专业综合实验”、研究生“原子模拟基础”课程外,还担任湖南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班主任。负责“严济慈”班的日常管理、学生实习等工作。负责学院“创新创业论坛”组织安排工作。同时,带领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本科生热爱物理、从事物理学习和研究。担任应用物理系主任以来,尽心尽力为全系师生服好务。担任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副会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凝心聚力共发展。做好教学等工作的同时,紧跟学术前沿、在专业上追求卓越。2016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实现学校在《科学》发文的零突破,为学校和学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Science、Nature 子刊、Nano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周科,男,1984年4月,中共党员,博士,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周科老师工作上兢兢业业,思想上处处以党员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入职四年以来,前后承担了六门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好评,并获得教学教改项目立项。担任了三年的系主任和两年的班主任,深入本科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组织学生参与考研交流、出国交流、心理辅导交流、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加暑期实习,参加学科竞赛和sit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分别被工商管理学院2017届和2018届毕业生票选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老师。在学术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申报每一次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最终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坚持向科学前沿进发,发表SCI一区和二区,四区论文各一篇;主办全国学术会议一次,和参与大型学术会议和海内外著名大学交流多次获得同仁一直好评。

熊林杰,男,1986年11月,中共党员,博士,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熊林杰老师2014年入职湖南大学数学研究所,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担任了数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一职,用心组织并参与党支部的各项活动;与数学所的青年老师一起无偿的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助教,辅导专业学生的数学竞赛等等。在教学方面,熊林杰同志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如《数学分析》,《泛函分析》都是属于理论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过程都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为学生一步一步的推理演绎数学的逻辑过程,所采用的讲义也是自己手写,综合了多本国内外经典教材,精心整理而成,他还建立了QQ群为学生答疑解惑,常常很晚都会有学生问问题,总是耐心的为学生解答。科研方面,熊林杰同志一直奋战的科研一线,坚持每天都待在办公室潜心研究,从来不曾懈怠。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在其专业领域的主流杂志如SIAM J. Math. Anal., J. Funct. Anal.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他开展学术交流频繁,利用不教课的时间去香港及国内高校去交流学习,提升自己,不但扩大了学校的学科影响力,也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今年下半年也即将赴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公派学习一年。

黄彬彬,男,1984年10月,中共党员,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黄彬彬老师2012年入职湖南大学, 主讲《环境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等多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课堂采取引导性(问题)教学为主,偏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上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秀,曾获湖南大学2016年讲课比赛三等奖。黄彬彬积极承担本科生SIT、暑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其中,指导2011级本科生于春晓发表SCI一区论文一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6.216);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均获优秀或良好成绩;担任环境工程2015级班主任,积极关爱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及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研究生导师,注重与指导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关系融洽,深受学生爱戴。所毕业的三届研究生中,均在本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有SCI一区论文。除对学生在研究上给于悉心指导外,他还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密切关注。所指导的一名研究生于2014年3月深夜突发神经性疾病,全身无力,无法站立,他于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协助治疗。积极联系住院单位、主治医生以及病情加重时的转院事宜,对病情的有效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曾获湖南大学2016年讲课比赛三等奖。

任毅如,男,1983年1月,中共党员,博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
任毅如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获第八届超轻复合材料机翼学生竞赛优秀视频二等奖。主持了国防基础科研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装备预研基金子课题等,参与了国家973、国防973、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防科工委民机预研等项目。已经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论文41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38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入职4年来承担了“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超过8门本科生课程,开设了4门本科生新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100课时以上。智慧树《材料力学》mooc主讲教师之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教学论文3篇。作为唯一指导教师兼领队培训学生两个月,获得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第一名暨唯一特等奖,为湖南大学争取到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的命题资格和团体赛承办资格。曾获湖南大学优秀教师奖、湖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第十一届和十二届长丰奖励基金学院建设突出贡献奖和优秀教师奖、湖南大学优秀班主任等。

周加喜,男,1983年4月,中共党员,博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
周加喜老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承担了《材料力学》、《机械振动学》等课程教学工作。课堂上尝试研究型教学,将课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生活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穿插到课堂授课中;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了《材料力学》慕课课程,开展了MOOC和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所授课程教学效果好,多门课程学生评教95分以上,曾被学院教学督导组评价为优秀;已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4人,2人获得湖南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SIT项目3项,其中1项获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暨创新论坛“十佳论文”(排名第一)和“十佳作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科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振动与噪声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90余次,获国家专利10余项。指导博导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博士生王凯已发表SCI论文5篇,2018年被评为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获湖南大学优秀博士奖学金和泰豪十佳之星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将于9月赴利英国物浦大学联合培养1年。2014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2015年被评为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湖南大学优秀教师。

宋丹,女,1985年4月,群众,博士,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宋丹老师是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的发现者,《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各大报刊媒体纷纷对这一重大学术发现作了详细报道。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A类刊物与CSSCI刊物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级媒体上发表数十篇论文。2016年获南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7年获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业绩优秀奖;2018年指导本科生获湖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组织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青年教师成立科研互助小组,至今举行了二十余次学术交流研讨会,并邀请了英语系的多位专家教授到日语系进行学术经验传授,加强了系部间与青年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增强了青年教师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热情。担任了本科生的《日本历史》《大学日语》和研究生的《中国典籍日译研究》《翻译概论》等课程。深信教学相长与教研相长,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喜爱阅读与研究,将所学所思灵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引导本科生思考母语与外语的异同,从而发现语言学习的妙趣;手把手地带领研究生步入学术研究的世界,领悟学术研究的魅力。

张恒龙,男,1985年5月,中共党员,博士,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张恒龙老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作为主要材料撰写人,参与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修订、交通运输工程省重点学科的验收和湖南省绿色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申报。开设了《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双语课程,并积极地将国内外在该课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增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还承担了本科生《道路工程》、研究生《材料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10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27人,其中2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10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收录47篇,h指数为14;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件;参编5部专著和教材章节;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SCI收录)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I收录)编委。获评2014年度和2015年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获得2017年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研突出贡献奖。

张世国,男,1981年9月,中共党员,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世国老师先后承担了《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应用电化学》、全英文教学《Electrochemistr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等在内的多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了《材料专业入门》和《材料专业进展》等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他注重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将海外教学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及时将材料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传递给学生,讲课生动有趣,受到了学生的好评。科研方面,2018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人才类)等多个项目的支持。回国工作以来,先后在Chem. Rev.、Green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发表在Chem. Rev.上的论文同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指导的博士后一人次入选2018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全校仅三人)。张世国老师致力于学院的发展,作为主要参与人,协助学院成功筹办了2017年湖南大学国际青年学者岳麓论坛-材料分论坛;作为长沙市“人才新政22条”首批“四青”人才之一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为省市以及学校的海内外人才引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宣传作用。国家第十三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17年荣获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青年创新奖”。

廖鑫,男,1985年2月,中共党员,博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廖鑫老师一直将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年均授课超过200课时,承担了《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核心课、硕士生学位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同时承担《信息安全技术》和《国防科技保密》等专业选修课,以及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课程。积极将科研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效果广受学生好评,学生评教均为优秀。人才培养方面,他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给予指导。对于继续从事科研深造的学生,侧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进行一对一指导,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科研基础和提升科研兴趣。目前,已经有多名本科生在科研方面有所斩获,其中2名本科生发表国外SCI期刊论文,2名本科生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014年被评为湖南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廖鑫先后前往香港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访学交流。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5项其它纵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2015年湖南大学教学讲课比赛获三等奖。

邓验,女,1984年6月,中共党员,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邓验老师先后承担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硕士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多门课程,并且年均课时量在300以上。截止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学术型硕士2名,专硕5名,在职研究生2名;在本科教学中,总是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实的教学内容真正感染到,认同到这些小青年们,尤其注重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意识形态引导及价值观培育;注重及时分类搜集各种教学素材,不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一直用心编撰更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目前已达30余万字。教学上: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厉害了,人生价值的POWER”在2017年全省示范性公开课中取得成功;并指导本科生团队荣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一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科研上:一直注重研究的连续性、发展性及创新性,围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新增成果如下:主持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2018年1月,《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逻辑进路》一文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CSSCI)第一期。获2017年湖南大学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责任编辑:张哲玮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