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智力优势,通过技术赋能、人才引领、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定点帮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以技术赋能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精准对接,打造产学研高地。推进与当地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合成立产学研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重点围绕钠电池储能系统技术、液冷超充技术等重要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发多项技术并投入使用,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指导研究生将科研课题融入地方重点需求领域,推进金属热处理、县域学龄人口统计、景观建筑设计等10余项在研课题,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当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揭榜挂帅,选派科技特派员。由园区企业、产业主管部门提出技术需求,将形成的“揭榜挂帅”榜单面向校内公开发布,围绕单个企业、单个专业领域或单项技术难题开展“单人单点”技术服务,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先后选派20余名专家担任政府顾问,帮助近20家不同类型企业在等离子保鲜、文创产品设计推广等领域改进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能,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聚焦项目,蓄力乡村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建筑、设计、生物等学科优势,由建筑学科专家对房屋外立面、“亲云街”步行街等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同时在厨房改造、“厕所革命”等民居改造方面提供技术支撑;设计学科专家联合地方企业打造“虎久雾语”茶品牌,在包装设计、品牌策划上进行指导;生物学科专家指导富硒大米、虎久雾语茶和羊肚菌等特色农产业种植,主动对接合作社和种植户开展技术指导;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积极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与25个村落签订长期驻村合作协议,开展多村规划设计服务,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院落4个,带动300余户1000余名村民增收。
以合力护航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党建引领,强化结对帮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结对脱贫户,每年到定点帮扶县考察调研,对结对帮扶工作亲自抓,全校181个教工党支部与农户或地方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打造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帮扶体系;印发《关于做好党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明确要求每个基层党组织每年开展实地结对走访一次,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协同发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为基,以稻旅融合为基础、以茶旅融合为示范、以药旅融合为特色,建设富硒水稻加工基地并配套民宿、稻田公园等基础设施,推出采茶制茶等研学服务,打造药旅文化产业园,不断升级提质生态旅游综合体;坚持以文为“核”,创建县、乡、村三级文创基地,打造“我在瑶山有块田”插秧收割节活动等,挖掘花瑶文化与民俗体验内核,校地携手开发“送你一朵八角花”“魏源文创IP”等品牌,创造性地对花瑶挑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智化演绎,农文旅融合的多元业态初具规模。统筹力量,做好消费帮扶。由学校驻村帮扶工作队牵头,联合帮扶县8支省派驻村工作队发起成立消费帮扶联盟,组织开展校内消费帮扶营销大赛,举办特色农产品市集,13个学院30支团队参与,助力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拓展帮扶成果。
以人才引领锻造基层服务“生力军”。擦亮“赋能培训班”招牌。组织专家为帮扶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授课,依托白水洞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花瑶课堂”等村级培训平台开展农村党员、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引导村内多家民宿、村民服务中心借鉴学习经验开展提质改造工作,有效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年轻干部和新录公务员示范培训,2024年以来培训近4000人次。彰显“乡村支教团”本色。累计选派12批132名研究生赴帮扶县支教,创新打造“虎九啄木鸟提升班”,开设多样化课程,着力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开设“虎九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累计交流500余人次。打造“研究生实践团”名片。先后选派三届“魏源人才计划”共42名研究生赴帮扶县党政机关实习,开展乡村振兴专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动员研究生团队结合研究课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基层,形成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