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的跨领域对话与合作,岳麓书院自今年秋季学期起,持续推出以“人文+智能”为主题的系列共学活动。活动面向全校师生与社会学习者开放,意在构建“零门槛、不限专业”的共学社区,秉承“零门槛、不限专业”的理念,打破技术壁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研究、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创新探索。截至目前,研习班已经成功举办五期系列活动,以每两周一次的频率,持续为学员带来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操体验。
从“个人兴趣”到“共学蓝图”
研习班的诞生,源于一份对“AI+人文”的共同热忱与一段“孤军奋战”后的思考。“最开始是我自己作为文科生对AI感兴趣,然后一个人摸索,”研习班联合创始人、岳麓书院学生舒璐璐回忆道,“在与战蓓蓓老师持续交流后,我们意识到,与其各自探索,不如创建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
依托岳麓书院传统的读书会制度,一个形式特别的“人文智能研习班”应运而生。“我们希望的不仅单方面的输出,更是一个平等交流、共同成长的共学空间,”舒璐璐介绍,“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可以成为分享者。”
在内容设计上,人文智能研习班围绕大语言模型(LLM)基础与相关应用、提示词工程、数据提取与结构化、AIAgent开发等核心议题展开,旨在为人文背景的同学搭建起AI技术的认知与实践框架。
案例化教学与跨界对话
在课程实施中,研习班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通过“识典古籍”“吾与点”等典型数字人文平台案例,引导学员直观感受AI在古籍整理、知识图谱构建中的实际价值。
为降低技术理解门槛,舒璐璐和分享嘉宾们格外注重讲授方式。“比如在解释‘智能体’概念时,我们不会从抽象定义入手,而是举一个‘用智能体自动发送邮件’的具体例子,”她分享道,“通过大家熟知的应用场景和比喻,帮助同学们建立认知链接,理解技术如何为人文研究赋能。”
此外,为促进跨界交流,研习班特别邀请了来自学界与业界的资深专家和同学们进行线上分享与互动。比如来自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刘凯然老师、抖音集团的孟丽媛、张明月等嘉宾。分享内容涵盖异构数据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古籍智慧阅读平台研发等前沿议题,有效拓宽了学员的学术与行业视野。
多元碰撞激发共学活力
研习班的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共学、共建、共享”的学习生态,获得了参与者的积极反馈。岳麓书院中国史专业的学生冯智勇表示:“北大刘凯然老师带领我们利用‘吾与点’进行实操,让我学会亲手用AI处理历史材料,这种体验非常新奇,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
跨学科的交流成为研习班的一大亮点。课堂上,既有计算机专业同学提出的技术问题,也有从事文化产品设计、古籍修复工作的校外从业者分享的实战经验。“这种多元化的视角碰撞,是传统人文课堂难以获得的,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冯智勇说。
舒璐璐在组织过程中也收获颇丰:“为了准备分享,我必须要系统梳理知识,这促使我的学习从‘点状’变成‘体系’。而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不同背景的同学多元的研究视角,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
“智能时代的教育必须回应其根本特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潜力。正因如此,我们才构建了这个自主开放的人文智能学习生态。其核心理念是坚定地赋予学生主导权,并通过他们与多样化前沿平台的直接交互,引导其进行自我探索。在此过程中,我的角色自觉转变为建议者与资源拓展者。”岳麓书院副教授战蓓蓓说。
展望未来,研习班将继续拓展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在现有共学基础上,探索项目实践、论文研读等深度合作模式,持续助力构建开放、融合、创新的数字人文学习社区。

活动现场。
来源:融媒体中心 岳麓书院 社科处
学生记者:陶巧云
通讯员:战蓓蓓 舒璐璐
责任编辑:文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