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材料生产车间,技术骨干校准参数,生产线运转不休;养老院,专业团队监测数据,人工智能看护系统及时预警;智能交通实验室,科研人员操控数字孪生平台,车辆在虚拟暴雨中穿行……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引导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旧专业为何撤销?新专业因何增设?传统专业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3个大学专业调整优化的故事,成为观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良性互动的窗口。
学科专业优化
积极对接产业需求
【镜头】汪万韬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高考前,他就认定材料专业前景广阔。大一成绩不错,怎样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只是入场券,创新研究才是真天地。”汪万韬想得明白。扎实学好专业课程之外,科研要早起步。明年暑假,他计划申请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实习,提前了解行业知识。
撤销多个专业,新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近年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多轮专业调整。背后有何考量?
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去年超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滕杰表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电子信息材料专业聚焦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产业在驱动。
“很多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迫在眉睫。”中国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超义说,解决“卡脖子”问题,急需原创技术引领。
“新兴产业对新复合材料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彭超义说,现有大部分材料在耐温性、强度、工艺适配性等方面已显露不足,而高校单一学科专业不足以支撑产业创新。比如,时代新材研发的高压液相成型技术,与华为、宁德时代等数十家企业合作。落地过程中,除了材料配方研发外,还涉及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工艺装备相应更新、下游检测技术同步跟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材料、机械、力学、自动化等多学科专业的系统支撑。
“产业界要求毕业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了解新材料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全流程。”滕杰补充道。
为满足人才需求,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时代新材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可回收复合材料、储氢储能、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课题。“学生在校期间深度参与产业课题,一出校门就能承担研发任务。”彭超义说。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卜瀚韬
责任编辑:余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