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会由中国植物学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33家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1800名代表参会。
大会主席、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长张健,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分别致辞。吴孔明院士、钱前院士、印遇龙院士、邹学校院士、刘仲华院士、吴义强院士等出席。大会组委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院长郭岩教授主持开幕式。
种康在致辞中指出,植物科学作为传统基础学科,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生命健康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鼓励广大植物科技工作者,努力开展具有“五新”特质的研究,着重关注开辟新领域的“新载体”,加快推动传统植物学科改革和创新发展。
张健代表湖南省政协、省工商联讲话并表示,本次大会汇聚了植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分享和展示一系列科技前沿成果,必将为湖南的相关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王瑰曙代表湖南省科协对出席本次大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希望各位科技同行群策群力、守正创新,为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邓卫代表湖南大学致欢迎辞,希望以本次大会为纽带,与各方携手在拔尖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增进交流、深化合作,加快推进植物生物科学领域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助推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主旨报告环节,大会特别邀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吴孔明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钱前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分别围绕“Bt玉米对鳞翅目害虫的控制作用与可持续种植策略”“中国超级稻三十年”“AI驱动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开发与进化机制解析”“玉米耐密抗逆种质创新与育种实践”主题作特邀报告。
本次大会围绕“植物科学与新质生产力”主题设置了植物科学与生命健康、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三个研究方向,策划了16个专题,内容涵盖植物生物多样性与演化、种质资源与作物驯化、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植物代谢与生物资源利用、智慧农业技术等多个领域,共组织了140余场高水平报告。
会上,举行了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颁奖仪式。
岳麓山实验室、湖南省植物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本次大会。

会议现场。
来源:隆平农学院
编辑:卜瀚韬
责任编辑:余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