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湖南日报 | 为机器人装上“智慧之眼”

发布时间:2025-11-05


11月2日,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内,创新热潮涌动,驱散了深秋的凉意。走进一楼展厅,沿着陈列成果的展板向前,三台白色机械臂正在模拟手术台前精准作业。与此同时,几位学生就坐在展区电脑前实时调试代码。

在这里,前沿的研发过程就是最生动的展陈。

“我们的使命,就是为机器人装上能看、能懂、能干的‘智慧之眼’。”湖南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党委书记刘敏教授向记者介绍。他的团队,正是这个机器人领域南方唯一的“国字号”平台——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主力之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刘敏团队及中心所专注的,正是融合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的机器人研发。

在智能医疗手术机器人展示区,博士汪嘉正轻点鼠标,机械臂随即在模拟手术台上流畅移动。屏幕上,实时腔镜画面与术前三维影像融合,不同器官被算法精准识别并赋予鲜明色彩。“医院的影像通常是二维切片,”他解释道,“我们通过算法实现器官的三维可视化,未来能为医生提供类似导航地图的术前规划,精准指引手术路径。”这个历时四年的项目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正向临床应用迈进。

“智慧之眼”的视野远不止于手术室。在工业领域,团队研发的视觉技术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能识别复杂曲面的微小瑕疵;其智能装配技术更被国产大飞机项目采纳,成为关键技术支撑。

这些突破,得益于中心搭建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在王耀南院士带领下,中心已形成机器人多模态感知、高性能控制等五个稳定的技术方向,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体系。

“我们坚持的是‘有组织的科研’路径。”刘敏表示。团队构建了“价值引领—战略驱动—五融并举”的培养模式,将科学家精神贯穿其中,通过产教融合、学科融合、创教融合等举措落地实践。在此模式下,中心300余人的研发团队——从本科生、博士生到教师——都能在国家重大项目中找到定位,各展所长,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协作高效的科研梯队。他们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科研训练,将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种模式结出累累硕果:中心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8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研制出国内首条航空发动机多机器人协同制造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等重大装备。

与此同时,中心也成为湖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高地。刘敏单独指导的学生中,就有15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毕业生,团队还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银奖。

如今,该中心协同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积极服务于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中心联合发起成立的湘江时代机器人研究院,成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面向未来,中心立志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高地。“我们希望在这里孵化出优秀的科研人才与战略科学家,更希望能进一步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刘敏说道。

走出中心,暮色渐浓,展厅内的机械臂仍在运转。那一双双“智慧之眼”,不仅注视着眼前的实验数据,更凝视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

来源:湖南日报-01版

TOP